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由於亞洲人與西方人上瞼解剖結構的不同,亞洲人形成重瞼皺襞的幾率偏低,重瞼術成為亞洲最為流行的美容手術之一。隨著美容行業的激烈競爭以及求美者要求的日益增高,傳統切開重瞼術的縫合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求美者一些細節上的要求,越來越多的求美者不再單單要求重瞼皺襞的形成,她們更加注重術後眼睛的靈動有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由於亞洲人與西方人上瞼解剖結構的不同,亞洲人形成重瞼皺襞的幾率偏低,重瞼術成為亞洲最為流行的美容手術之一。隨著美容行業的激烈競爭以及求美者要求的日益增高,傳統切開重瞼術的縫合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求美者一些細節上的要求,越來越多的求美者不再單單要求重瞼皺襞的形成,她們更加注重術後眼睛的靈動有神。
雖然重瞼術看似操作簡單,但要去的良好的效果並不容易。重瞼是指睜眼時,眼瞼皮膚在瞼緣上方的一淺溝處上下折疊成橫行的上瞼皺襞。重瞼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解剖因素、發育因素以及遺傳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解剖因素,因為皺襞的形成主要是通過提上瞼肌腱膜與上瞼皮膚的粘連形成。
1 切開重瞼術
上瞼的結構主要包括皮膚(表皮與真皮)、眼輪匝肌(圍繞在眼瞼周圍的條狀骨骼肌)、眶隔膜(一層透明且薄的保護組織)、腱膜前脂肪、提上瞼肌腱膜、Muller肌及上瞼板(致密的纖維板),要想提上瞼肌腱膜與上瞼皮膚建立穩固的聯係隻有祛除瞼板前組織、部分眼輪匝肌及眶隔脂肪,沿上瞼設計線切開皮膚剔除瞼板前的部分組織,將皮膚縫掛在瞼板形成粘連,叫切開法重瞼術。
切開法重瞼術效果好,重瞼維持時間持久,是目前運用最廣泛的一種重瞼術。在重瞼切開法中無論步驟如何,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形成皮膚與提上瞼肌腱膜的粘連,不僅達到患者要形成重瞼,而且要形成美觀、自然的重瞼,最好是與天然重瞼類似的效果,縫合方法就是影響此效果的因素之一。
2縫合方法
2.1皮膚-瞼板-皮膚:1939年Hayashi[10]提出了在距上瞼緣6~8mm按設計線切開上瞼皮膚,去除切口下方一條眼輪匝肌及適量瞼板前疏鬆組織,徹底止血後,用絲線依次穿過切口下方皮膚-瞼板-切口上皮膚縫合,囑患者睜閉眼,觀察重瞼形態,待雙側重瞼寬度基本對稱後依此法在兩側分別縫合6~8針。此法操作簡單,易被初學者掌握,但瞼板前組織祛除不充分,易導致掛靠不牢固,皮膚與瞼板鬆脫,重瞼變淺或消失。隨著時間的推移,術者通過實踐的積累,認識到重瞼變淺及消失的原因常常是因為瞼板前眼輪匝肌和眶脂肪祛除不足,皮下未能與瞼板前筋膜充分粘連而導致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術者在使用皮膚-瞼板-皮膚縫合時,不僅會祛除瞼板前組織還會暴露眶隔,祛除自然疝出的眶隔脂肪,以便皮膚與瞼板更好的貼合,形成穩固的重瞼線。雖然皮膚-瞼板-皮膚縫合方法出現最早,但仍是目前被廣泛應用的。
2.2皮膚-瞼板:1950年,Mitsui[12]提出了切開上瞼皮膚後,適量祛除切口下方眼輪匝肌、瞼板前組織及下唇眼輪匝肌後,通過水平褥式縫合將切口下方皮膚縫掛在瞼板上,並將線結打在皮膚上,以此法按術前設計線分別在內中外三處縫合,縫合時需觀察兩側重瞼線弧度、寬度及對稱性,待效果滿意後結紮縫線,用尼龍線不掛瞼板的間斷或連續縫合上瞼皮膚切口。這樣的縫合使皮膚與瞼板的接觸麵積較大,粘連的更加牢固,可以預防重瞼線的變窄和消失,尤其適用於皮膚較厚和上瞼臃腫的病例。大部分求美者迫切期望形成美觀、自然、協調、靈動的重瞼,而達到這四點需要有對稱、流暢的重瞼線,但是皮膚與瞼板水平褥式縫合固定後的重瞼線流暢性較差,切口線下唇皮膚無法拉平繃直,睫毛無法上翹,顯得眼睛比較呆板,沒有靈氣,無法達到求美者的要求。
2.3皮膚-提上瞼肌腱膜-皮膚固定技術:1978年,Dryden提出了沿設計線切開皮膚,剪除切口下及下唇的部分眼輪匝肌,將切口下方皮膚、真皮、提上瞼肌腱膜及切口上方皮膚依次縫合形成重瞼皺襞,稱為皮膚-提上瞼肌腱膜-皮膚固定術。由於腱膜前的脂肪會妨礙皺襞的形成,所以在祛除部分眼輪匝肌及瞼板前組織後還需祛除腱膜前脂肪,用6 - 0尼龍線依次穿過切口下方皮膚、真皮、瞼板上緣的提上瞼肌腱膜以及切口上方皮膚,打一活結,內外眥皮膚設計點同法縫掛在提上瞼肌腱膜上,各縫合一針,坐起睜眼平視觀察內種外側固定點是否對稱,睫毛是否達到上翹要求(睜眼時睫毛與眼瞼的夾角是90°~100°)。效果滿意後,縫線打結固定,餘下切口單純縫合皮膚。此法重瞼線平滑流暢,內眥過渡自然,外眥弧線到位,但掛靠不牢固,易鬆脫,導致重瞼變淺或消失,同時在解剖暴露提上瞼肌腱膜時,應鈍性分離眶隔後壁與提上瞼肌腱膜,避免因操作不當造成腱膜損傷。
縫合時需要多帶一些瞼板前筋膜和提上瞼肌腱膜融合處組織以加固重瞼線的牢固性。同時還得注意切口緣需保持良好對合,避免切緣內卷,以保障術後痕跡最小化。
2.4翻轉眶隔真皮固定:眶隔膜是一層富有彈性的結締組織膜,它起於眶緣並向瞼板會聚,將眼瞼與眼眶分開,隔後間隙有眶隔脂肪團充盈中年以上或腫泡眼者眶隔脂肪易從隔膜的薄弱處疝出。1997年Lee提出暴露提上瞼肌腱膜,用6-0 Prolene於切口下緣依次穿過真皮及眼輪匝肌,隨後穿過切開的眶隔下緣,將縫線打結,縫合後的眶隔與真皮像一個個床墊水平排列著,這樣能使眶隔與重瞼下唇真皮更加牢固的結合,以形成重瞼,再用7-0尼龍線縫合皮膚。
此種縫合方法可以阻止剩餘的脂肪疝出,保證了術後重瞼寬度的穩定。對於上瞼皮膚鬆弛,瞼板發育小而薄的求美者采用這種方法可以避免術後重瞼線變淺或消失的概率。由於線結在皮下,易出現反應性肉芽腫,可在重瞼線看見有數個小顆粒。縫掛眶隔膜的位置不易確定,若縫掛太高易出現三重瞼或多重瞼,造成兩側不對稱。
2.5眼輪匝肌-提上瞼肌腱膜固定:1999年,Park主張在重瞼線的瞳孔中央處、近內眥處和近外眥處,以7-0單絲尼龍線將切口下唇的眼輪匝肌與提上瞼肌腱膜的中間及內外處縫合固定,一旦縫合完成後,囑求美者睜眼以便術者觀察角膜顯示率、睫毛水平、眼球球結膜的顯露及兩側對稱性。Park法手術的關鍵是將提上瞼肌腱膜與切口下唇眼輪匝肌縫合固定,睜眼時腱膜與皮下組織發生聯係,產生上瞼皺襞。此法可以有效地對抗上瞼的瞬目力量,保證重瞼切口線的無張力愈合,加強眼輪匝肌與提上瞼肌腱膜粘連的牢固性,同時可以減輕重瞼線切口瘢痕的增生變寬。
縫合時應注意線結過緊會導致切口線凹陷畸形,閉眼時形態欠佳;線結過鬆,拆線過早,又會導致重瞼線變淺甚至消失,效果不穩定。在縫合時需定點準確,縫合的深度、高度均是術後能否形成動態重瞼的關鍵,術中操作精細,要確保每一針縫合都能縫掛住提上瞼肌腱膜,雙側重瞼寬度必須確保基本對稱,避免錯位縫合。
2.6瞼板真皮固定:2001年,Yang提出了當瞼板前組織被切除後,分別於設計線最高點、內側1/3及外側1/3用6-0nylon穿過下唇真皮、肌肉全層及瞼板,縫線打結,使重瞼下唇與瞼板形成牢固固定以形成重瞼,再用7-0尼龍線原位皮膚縫合。在縫合瞼板與真皮時應注意線結需小,以免日後線結外露。
術中盡量保證內固定的每一針都能穿透瞼板,以使固定可靠。若有懷疑,可上提縫線,看瞼板是否能隨之上提。此法手術操作簡單易行在分段切開重瞼術中應用較多,由於分段式切開重瞼術隻是在重瞼設計線上的內中外側分別做0.5 cm切口,一般采取3針固定,如若固定的組織過少就會造成瞼板與真皮因接觸麵積不足而無法長久的維持重瞼皺褶,造成重瞼的消失。所以在瞼板真皮固定時,需要縫合固定較多真皮組織以避免。但若為了使重瞼長久保持而過度緊密縫合可造成組織絞窄、循環中斷,或使縫線更快洞穿組織,會造成重瞼形態改變甚至消失。
2.7瞼板-提上瞼肌腱膜-下唇部眼輪匝肌:隨著時間的流轉,臨床經驗的積累,越來越多的人對重瞼的縫合有了自己的見解。1999年,Park報道了將眼輪匝肌固定於提肌腱膜的技術,再對皮縫合。此種縫合方法可使睫毛外露上翹,雙眼顯得生動而富有靈氣。Jesusito主張第一針應在瞳孔正上方的組織,用7-0尼龍線依次穿過瞼板、提上瞼肌腱膜及下唇部眼輪匝肌縫合固定,囑求美者配合睜眼觀察睫毛上翹程度,明確有無瞼球分離,酌情調整腱膜處進針位置,這樣可以使術後重瞼弧形自然,寬度適宜,上瞼輕薄,無臃腫感,重瞼線深度接近自然狀態。
但我們在縫掛瞼板時應注意在距離瞼板上緣1.5~2mm處掛針,因為在瞼板上緣不僅有大量的血管網,還有muller肌附著,所以縫針時應極其注意。由於瞼板寬約1 cm,應在瞼板的內側及外側分別用此法縫合,但需保證外側切口線下方皮膚與眼瞼緣平行,結束後要求求美者睜開眼睛,觀察兩隻眼睛是否對稱並進行調整,並用6-0尼龍線連續縫合皮膚切口,包紮固定。
2.8眼輪匝肌-提肌腱膜-瞼板複合縫合:2015年武漢同濟醫院提出了眼輪匝肌-提肌腱膜-瞼板複合縫合法。在瞳孔的正上方用6-0可吸收線依次穿過瞼板、提上瞼肌腱膜及下唇的眼輪匝肌後將針尖翻轉再依次穿過下唇的眼輪匝肌、眶隔及提上瞼肌腱膜後,將縫線打6個結來固定。再以此法分別在內側和外側進行固定,最後對皮縫合以達到最佳的效果。這種複雜縫合法使得區域與區域之間固定的更加牢靠,有利於重瞼形態的長久維持。還有一點更為重要的是在縫合時針尖穿過眶隔膜,並將眶隔膜固定在皺襞之上,這樣可以防止眶隔膜的下垂從而長期維持最美的效果。但此法操作複雜,耗費時間較長不易被初學者掌握。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上切開重瞼術的縫合方法繁多,但沒有某種方法稱為“金標準”,可見其各有利弊。一個成功的重瞼需滿足:①流暢的弧度;②睫毛上翹;③良好的角膜暴露率。瞼板-提上瞼肌腱膜-下唇部眼輪匝肌的縫合方法符合以上標準,恢複後重瞼弧形自然,寬度適宜,上瞼輕薄,無臃腫感,重瞼線深度接近自然狀態。相較其他的縫合方式確實能使雙眼更為靈動、自然並且有神。故手術時,臨床醫師應根據求美者的眼睛情況以及自身的經驗選擇恰當的治療手段。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