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慢性腎髒病(CKD)最常見表現之一,可出現於CKD早期,約90%腎小球濾過率<25~30 ml/min的患者存在貧血表現。貧血常使患者出現納差、乏力、情緒不佳及活動耐量下降等症狀,並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功能不全,增加患者住院風險,延長住院時間,並增加死亡率。糾正貧血可明顯改善這些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並保護心腦血管功能。因此,加強對CKD患者貧血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貧血是慢性腎髒病(CKD)最常見表現之一,可出現於CKD早期,約90%腎小球濾過率<25~30 ml/min的患者存在貧血表現。貧血常使患者出現納差、乏力、情緒不佳及活動耐量下降等症狀,並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功能不全,增加患者住院風險,延長住院時間,並增加死亡率。糾正貧血可明顯改善這些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並保護心腦血管功能。因此,加強對CKD患者貧血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腎性貧血的診斷及CKD患者貧血評價
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絕對或相對缺乏所致貧血被稱為腎性貧血。但EPO缺乏不是造成CKD患者貧血的唯一原因。在根據2006年腎髒病生存質量指導(K/DOQI)CKD貧血治療指南做出貧血診斷[成年男性血紅蛋白(Hb)<13.5 g/dl、成年女性Hb<12 g/dl]後,還須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貧血,尤其當貧血程度與腎功能水平不一致或表現為白細胞較少和血細胞減少時,須進行仔細檢查。
⑴ 全血細胞計數:當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 fl時,提示可能存在缺鐵性貧血;若MCV>100 fl,則可能存在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所致貧血;若網織紅細胞計數降低,提示可能存在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或再障。
⑵ 血清鐵相關指標: 包括血清鐵、鐵蛋白及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鐵蛋白反映組織鐵儲存情況,<100 ng/L提示存在鐵缺乏;TSAT反映可利用鐵的情況,<15%亦提示鐵缺乏。
⑶ 血清葉酸和維生素B12含量測定。
⑷ 便潛血:陽性時須行腹部超聲、胃鏡等檢查了解有無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惡性腫瘤。
⑸ 血漿全段甲狀旁腺激素(iPTH)測定:是診斷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SHPT)的主要指標。CKD患者若存在SHPT,可表現為纖維性骨炎,影響骨髓造血,引起貧血或影響EPO療效。
⑹ 基礎腎髒病活動的相關指標:須明確有無係統性紅斑狼瘡、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血管炎及血栓性微血管病等疾病所致貧血。
⑺ 骨髓像檢查:對於末梢血像檢查可見較多幼稚細胞或存在骨痛、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尿症)等血液係統腫瘤性疾病表現患者,還須行骨髓穿刺檢查,以了解骨髓增生情況及有無血液係統疾病。
CKD患者貧血的治療目標值
2006年K/DOQI推薦的CKD患者Hb目標值為>11 g/dl。鑒於CHOIR和CREATE研究顯示,將CKD患者Hb糾正至>13 g/dl,不能獲得更多心血管方麵益處,甚至增加患者死亡、卒中、心梗及因心衰住院風險。因此, 2007年,K/DOQI將CKD患者Hb目標值定為11~12 g/dl,不推薦>13 g/dl。
2009年發表的CTRATE研究顯示, 2型糖尿病合並CKD 3~5期的貧血患者,將Hb目標值定為 12.5 g/dl,發生卒中和心血管介入治療風險顯著增加。2011年6月24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發表聲明,若非透析患者Hb>10 g/dl或透析患者Hb>11 g/dl,即應減少紅係造血刺激劑(ESA)劑量,以最小的劑量達到減少輸血及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治療
EPO治療國內現有的EPO包括EPO a和b。非透析或腹透患者初始劑量為80~120單位/(公斤·周),分1~2次皮下注射;血透患者的初始劑量為120~180單位/(公斤·周),分1~2次靜脈注射。可據患者的Hb水平和臨床情況決定具體劑量。在初始治療或調整劑量後,須每2周複查 Hb一次,在Hb 達標後每4周複查一次。一般須根據Hb變化及時調整EPO劑量。
若在一定劑量ESA治療下Hb水平反而下降,或維持一定Hb水平所需ESA劑量顯著增加,或ESA>500單位/(公斤·周),但Hb仍不能達標,則為療效不佳,其原因包括感染、缺鐵、慢性出血、纖維性骨炎、鋁中毒、血紅蛋白病、葉酸或 維生素B12缺乏、多發性骨髓瘤、營養不良及EPO抗體所致純紅細胞再障。
鐵劑足夠的鐵儲備是EPO發揮療效的前提條件,在使用EPO治療前須評價體內鐵儲備情況,對於鐵缺乏患者,在糾正缺鐵後方可予EPO治療。在EPO治療期間通常須口服或靜脈補鐵,並每1~3個月複查血清鐵指標一次。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