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劉政委、孔文龍和石小峰等人共同發表論文,旨在探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腦脊液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研究指出IL-6可作為觀察病情及腦血管痙攣的指標,早期檢測腦脊液中IL-6水平可為指導治療及預測預後提供依據,試驗證實早期血性腦脊液外引流是預防腦血管痙攣的有效措施。該文章發表在2012年06卷05期的《中華臨床醫師雜誌》上。
日前,深圳市第九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劉政委、孔文龍和石小峰等人共同發表論文,旨在探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腦脊液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研究指出IL-6可作為觀察病情及腦血管痙攣的指標,早期檢測腦脊液中IL-6水平可為指導治療及預測預後提供依據,試驗證實早期血性腦脊液外引流是預防腦血管痙攣的有效措施。該文章發表在2012年06卷05期的《中華臨床醫師雜誌》上。
45例動脈瘤性SAH患者,均行開顱動脈瘤夾閉治療,其中23例術後腰大池置管或腦室置管外引流術並注入尿激酶治療,22例術後間斷腰穿治療,所有的45例患者均常規尼莫地平治療。此45例患者和對照組10例患者均收集治療後1 ~3 d、5 ~7 d、9 ~11 d、13 ~15 d 的腦脊液標本,對腦脊液IL-6水平進行動態測定,並觀察其療效和腦血管痙攣的情況。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腦脊液IL-6 顯著高於正常腦脊液水平,5 ~7 d 達高峰值,發病後不同時期各均值變化明顯(P <0.05),IL-6的升高與病情輕重和出血量及腦血管痙攣有明顯的關係,早期的腦脊液引流治療可使IL-6水平下降趨勢明顯。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