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

骨巨細胞瘤影像表現

作者:佚名 來源:新鄉醫學影像 日期:2017-09-11
導讀

         骨巨細胞瘤影像表現

關鍵字:  骨巨細胞瘤 

        1.病理與臨床

        骨巨細胞瘤又稱破骨細胞瘤是一種局部侵襲性腫瘤,來源於骨內成骨的間充質組織,主要由單核基質細胞和多核巨細胞構成。根據組織學特點,可分為三級,Ⅰ級為良性,Ⅱ級為過渡類型,Ⅲ級為惡性。骨巨細胞瘤好發於四肢長骨,最多見於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其次為橈骨遠端、骶骨等。20~40歲為好發年齡,男女之比為1.2:1。臨床表現是患部疼痛、腫脹和壓痛。腫瘤穿破骨皮質形成軟組織腫塊後,皮膚可呈暗紅色,表麵靜脈曲張。

        2.影像表現

        (1)X線表現:腫瘤好發於骨骺線愈合後的骨端,多呈膨脹性多房性偏心性骨破壞。骨殼較薄,其輪廓一般完整,其內可見纖細骨脊,構成分房狀,稱為皂泡征,這是該腫瘤的特征之一。腫瘤常直達骨性關節麵下,此亦為其特征之一。腫瘤有橫向膨脹的傾向,其最大徑線常與骨幹垂直。骨破壞區與正常骨的交界清楚但並不銳利,無硬化邊。骨破壞區內無鈣化和骨化影。一般無骨膜反應,或僅在骨殼與正常皮質交界處可見少量骨膜反應,稱為花邊樣骨膜新生骨。

        良、惡性骨巨細胞瘤在X線上並無明確差異,以下幾點提示惡性:①有較明顯的侵襲性表現,如腫瘤與正常骨交界處模糊,有蟲噬狀、篩孔樣骨破壞,骨性包殼和骨脊殘缺不全;②骨膜增生較顯著,可有Codman三角;③軟組織腫塊較大,超出骨性包殼的輪廓;④患者年齡較大,疼痛持續加重,腫瘤突然生長迅速並有惡病質。

        骨巨細胞瘤X線圖像

        膝關節正位片示股骨下端見偏心性、膨脹性骨質破壞,破壞區邊緣見骨皮質斷裂(↑)

 

        骨巨細胞瘤圖像

        膝關節X線正位片(a)、CT橫斷麵圖(b)和MRI T1W(c)I、T2WI脂肪抑製(d)像顯示右側腓骨上端皂泡狀、膨脹性骨質破壞區

        (2)CT表現:可清楚顯示骨性包殼,甚至平片上顯示不清的在CT上也可顯示。骨殼內麵凹凸不平,腫瘤內並無真正的骨性間隔,說明平片上的分房征象實際上是腫瘤內骨脊的投影(圖7-35b)。腫瘤內密度不均,可見低密度的壞死區,有時可見液~液平麵。腫瘤與鬆質骨的交界多清楚,但無骨質增生硬化。對解剖結構較複雜的部位,CT能很好地顯示上述特點;對侵襲性較強的腫瘤,CT也能顯示其相應的特征,對診斷有很大幫助。

        (3)MRI表現:MRI的優勢在於顯示腫瘤周圍的軟組織情況,與周圍神經、血管的關係,關節軟骨下骨質的穿破,關節腔受累,骨髓的侵犯和有無複發等。多數腫瘤在MRI圖像上邊界清楚,周圍無低信號環。瘤體的MRI信號是非特異性的,在T1WI呈均勻的低或中等信號,高信號區則提示亞急性、慢性出血。在T2WI信號不均勻,呈混雜信號,瘤組織信號較高,陳舊出血呈高信號,而含鐵血黃素沉積呈低信號,出血和壞死液化區可出現液-液平麵。增強掃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強化。

        3.鑒別診斷

        (1)骨囊腫:多在幹骺愈合前發生,位於幹骺端而不在骨端。骨囊腫膨脹不如骨巨細胞瘤明顯且是沿骨幹長軸發展。

        (2)骨纖維異常增殖症:表現為囊狀膨脹性磨玻璃樣區,可為單囊,亦可為多囊,邊緣清晰,常有硬化邊,皮質變薄,外緣光滑,內緣毛糙呈波浪狀。囊內可見散在條索狀骨紋和致密斑點為本症的特征性表現。可單骨、多骨、單肢或單側多發。

        (3)動脈瘤樣骨囊腫:發生於長骨者多位於幹骺端,常有硬化邊。發生於扁骨或不規則骨者與巨細胞瘤鑒別比較困難,前者為含液囊腔,液-液平麵較多見,且CT可顯示囊壁有鈣化或骨化影。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