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

盤點:十大你所擔憂的醫療黑科技

作者:佚名 來源:動脈網 日期:2016-07-18
導讀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以一種恐懼的態度對待未知事物。因此,科技發展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一直為人類所忌憚。電話於19世紀晚期進入瑞典,當時人們擔心一旦不小心弄斷電話線,電就會由此溢出,因此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堅決不碰電話機,以防止觸電。可見涉及人類健康時,這種恐懼會被放大。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以一種恐懼的態度對待未知事物。因此,科技發展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一直為人類所忌憚。電話於19世紀晚期進入瑞典,當時人們擔心一旦不小心弄斷電話線,電就會由此溢出,因此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堅決不碰電話機,以防止觸電。可見涉及人類健康時,這種恐懼會被放大。

  就在Wilhelm Conrad R ntgen公布自己發現X射線之後不久,人們擔心這種高能照射可以讀取他們的思想,看穿身體和靈魂——甚至有廠家專門生產出防X射線的內衣。到了現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納米科技、虛擬現實、基因組測序等技術也引發出類似的恐懼。曆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從古至今,這種恐懼的產生都是源於人類在某些技術領域的無知。

  接下來,動脈網將為大家撥開籠罩在數字醫療科技之上的迷霧,對其在生物倫理方麵引發的問題給予解答,幫助人們安心、自如地使用這類科技。

  1據說人工智能可以控製人類,是真的嗎?

  有關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的研究,其進展之快令人震驚。IBM Watson致力於為醫療數據打造一個基於雲計算的共享樞紐,將閑置信息利用起來,以支持更加優質的診斷和護理服務。它可在數秒之內讀取上百萬份文件,然後給出最佳治療方案;Atomwise則試圖利用超級計算機提前對藥物療效做出判斷,從而達到降低藥物研發成本的目的;Google Deepmind Health被用於從醫療紀錄中挖掘數據,以此加速醫療服務的供應,並提升醫護體驗。這一項目還處於初始階段,目前已有一“位”合作夥伴:Moorfields Eye Hospital NHS Foundation Trust。雙方共同努力,以改善眼部診療效果。

  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為提升人類福祉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也引發了許多擔憂,最為典型的一個是:人們擔心複雜精密的人工智能技術最終會趕超人類大腦,主宰人類命運,剝奪人類的自由意誌和思考能力。Stephen Hawking甚至說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極致之日,便是人類滅絕之時。

  我覺得這種看法未免太消極,但我也認同一種觀點,即我們應做出必要準備,以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得到合理的利用,其中包括設置道德標準來對其發展施以適當限製,以及放慢研究速度,好騰出時間製定方案,以應對可能會出現的負麵影響。在製定規則方麵,穀歌已先人一步采取行動。假如能夠有機會習慣人工智能技術,並發掘出於自身有益的方麵,這對於患者和醫護從業者來說都是一大利好。Cognitoy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以一種柔和有趣的方式幫助開發幼兒的認知能力。

  2外科手術機器人會不會突然失控、誤傷病人?

  人類在優化外科手術效果、提高操作的準確度和成功率及縮短愈合時間方麵做出了許多努力,並取得了一定成果。通過da Vinci外科手術係統,外科醫生可以在手術過程中獲得更加清晰的視野,操作準確度和控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去年12月,強生與穀歌聯手創建了Verb公司,其主要目標是為外科手術從業人員研發出一款集前沿機器人技術與一流醫療設備於一體的“外科手術解決方案綜合平台”。

  外科手術機器人有許多優勢,比如低成本和高效率。盡管如此,仍有不少人擔心這些機器人有一天會失控傷人。但其實,隻要我們考慮周全,萬事謹慎,這樣的恐怖故事就不會成為現實。因此我不斷強調加強人工控製,因為目前所有的外科手術機器人都是通過人工控製發揮功能的。此外,許多操作本身十分複雜,或是使用科技的經濟成本太高,所以這些操作難由機器替代人類完成。我們應當時刻牢記:在外科手術領域,科技的使命僅僅在於輔助主刀醫師更好地完成手術。

  3公司可以利用我們的醫療數據監視我們的行動嗎?

  Proteus Health讓患者貼一片形狀類似於補丁的傳感裝置在身上,通過這個“補丁”他們可以對每一位個體患者的醫療習慣進行分析。這一傳感裝置將數據傳送至患者和醫師的智能手機,以幫助二者更好地對醫療過程進行管理,最終提升醫療效果。在這個例子當中,雖然醫療數據被收集利用了,但這種收集利用是以一種於患者有益的方式與目的進行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Oscar Health,一家立誌改變醫療保險領域繁複現狀的初創公司。他們的基本理念是:凡采取積極行動預防疾病發生的個體都應得到獎勵。他們的顧客會得到一個免費的Misfit計步器,隻要達到各自的日行走量目標,就可以得到1美元的獎勵。

  假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案例,似乎患者的保險都是以犧牲個人醫療數據換取的,其中包括睡眠數據、健康追蹤儀收集到的數據、血壓數據、心電圖數據和通過小醫療器械測量得到的數據。利用這些數據,保險公司就可以隨意改變保費,或是通知顧客:基於你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我們很快就要提高你的保費了。假如你不按照專為你量身訂製的飲食計劃選擇食物,而是鍾愛吃牛排,或懶得運動,那麼你的保費就會增加。總而言之,你做任何事情、任何決定,都會對你的保費產生影響。

  而且數據的流動似乎永遠是單向的:患者把數據傳送給醫療公司,卻收不到有關醫療公司的任何信息。這肯定是不公平的。我們怎麼判斷一家生產可佩戴設備的初創公司是否可靠、是否會妥善保管我們的個人數據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除非這家醫療產品公司得到了食品藥品管理局這樣的政府機構的許可,並且其生產經營行為符合一定的規範,比如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案(HIPAA法案),否則就不要將信任交給它。如此一來便可確保我們的個人信息沒有給錯人,一旦被誤用,相關單位一定會受到製裁。公司應當在網上建立公開透明的檔案和麵向顧客的在線溝通渠道。我們對一家公司越了解,個人信息被誤用的風險就越小。

  4吞入式傳感器和植入芯片會損害健康嗎?

  很多人相信,在未來,微型攝像頭和微芯會入主醫療產業。患者可吞入微型攝像頭和以藥片為載體的微芯來檢測是否有服用藥物。VivaLNK’s eSkin Tattoo等生物識別紋身可以以一種嚴密的方式傳送藥物信息。射頻識別(RFID)芯片可被植入人體皮膚,做識別設備用。

  不過,一些人擔心這類設備可能會攜帶有害物質進入我們的體內,比如病毒,然後從內部對人體發動攻擊,比如電影《黑客帝國Ⅰ》中被用在主角尼奧身上的那個小東西。顯然,人類會有這種恐懼,是因為我們天生就對幹涉身體自然運轉的事物持反感態度,討厭有一個小東西在我們的身體內自行運作。

  為了消除這種恐懼,醫療從業人員不得不設立適當的道德標準好幫助社會從一個宏觀層麵上應對傳感器和芯片這兩種新事物的興起。在這樣的道德標準規範下,隻有那些能夠證明自己提供的傳感器和芯片足夠安全的微型醫療設備供應商才能獲得合法生產資格。

  5虛擬現實技術會使我們脫離現實嗎?

  虛擬現實技術正在改變醫療行業的麵貌。洛杉磯Cedars-Sinai醫院的Brennan Spiegel和他的團隊向患者詳細介紹了虛擬現實技術的世界,好幫助他們緩解壓力、減輕痛苦。通過一部放置在患者家裏、學校或是生日派對、足球比賽等特殊活動現場的360全景監控攝像機,再加上一部智能手機和一副虛擬眼鏡,VisitU就可以幫助不得不住院治療的年輕患者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繼續享受生活。

  盡管好處多多,許多人還是對虛擬現實技術持保留態度。沒錯,佩戴Oculus Rift目鏡可能會引發一定的不適感,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距離人們擔心的“虛擬現實技術使人脫離現實”簡直十萬八千裏。《時代》雜誌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韓國一位年輕的父親在咖啡館打一款網絡遊戲上了癮,導致自己兩歲的孩子活活餓死在家裏。另外一個可怕的故事同樣發生在韓國:2005年,一名22歲男子在玩當時很流行的一款“星際爭霸”遊戲連續達50小時後,心髒驟停,離開了人世。類似案例的發生使許多人相信:虛擬現實技術也會令人沉迷或上癮,並導致嚴重的後果。

  這種擔憂是合理的,因此我建議,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必須循序漸進,別著急,一步一步來。至於Google Cardboard——目前最簡單、最廉價的虛擬現實設備產品——會提供什麼樣的虛擬現實體驗,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6基因測序技術真的可以揭示我的命運嗎?

  基因測序技術可以挽救生命。早在2013年,遺傳學家Stephen Kingsmore和他的團隊就通過快速基因測序挽救了一名男嬰。發展至今,這項技術比以往更加廉價,應用也更廣泛。截至目前,已經有一些大的工程計劃利用人工智能挖掘人體遺傳數據,好幫助患者分析他們的基因當中都攜帶了什麼風險。

  一提到事關生死的大命題,人們似乎總會聯想到分子生物和基因科學。生命從何而來?生命如何成形?這樣的思考往往又會引出生物倫理方麵的嚴肅話題。許多人認為,一些醫學家和醫療業本身都是在試圖通過基因組測序和修正基因這樣的行為越權扮演“上帝”和“造物主”的角色。Stranger Visions以藝術的形式使這種恐懼得到了具體的展現:通過對可從中提取出基因的物質——如在公共場所中采集到的煙嘴上的唾液——進行分析,藝術家們創造出了相應的人形塑像。這一藝術行為表明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基因分析可能會幫助科學家獲知某一人體的全部信息,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很可怕的。會害怕是正常的,通過你的一滴血或一口唾液就可以全麵了解你的身體和生命,這確實很詭異。而基因學的發展可能會賦予它更大的權力,比如揭示基因中攜帶的致病因子,並對特定的生活習慣是否會誘發某種疾病這類事情作出判斷。大多數人對此是拒絕的,因為他們並不想獲知潛藏在自己基因當中的致病因子以及可能的健康走向。他們不想提前獲知並改變命運,因為他們相信命運這種東西是早就注定的,盡管事實並非如此。

  我相信,隻要加以合理謹慎的利用,並且是在不違背生物倫理的前提下,基因學和遺傳學工具在預防和治愈疾病方麵會發揮驚人的作用。消除人們對基因學的恐懼的最佳方式是科普和教育。我們應當做的是像Personalized Medicine Coalition那樣,針對基因組測序和遺傳學的利害麵給出一個大體的介紹。但願以後會有更多的機構做這樣的事情。

  7納米機器人會加劇生物恐怖主義嗎?

  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群研究人員最近一直在針對一種直徑不到一毫米的微型機器人進行相關實驗。這種機器人可以在體液中隨意流動穿梭,並十分精確地將藥物或其他醫用緩釋劑運送至人體特定部位。科學家設計這種扇貝形狀的、直徑不足毫米級的迷你機器人是為了使其能夠在非牛頓流體當中任意穿梭,比如人體的血液、淋巴係統或是眼球表麵的黏液。

  納米機器人尺寸非常小,即使有人把它放進你喝水的杯子裏,即使你把它一起喝進體內,你都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有人擔心這種微型設備會使全麵監控成為可能——體液內有這麼一個小機器人遊來遊去,那一定什麼秘密都藏不住了。也有人擔心會有罪犯或恐怖分子利用這種納米機器人行違法之事,比如往人體內運送毒素或致死藥劑。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我們應當盡早就涉及納米機器人的道德問題開展公開討論,並成立生物倫理專家組,針對納米機器人可能會造成的安全威脅進行評估。醫療行業從業人員和全體社會公眾需要通力合作,不給那些試圖利用數字醫療科技危害他人的危險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機。

  8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嗎?

  醫用機器人不隻存在於科幻電影和遙遠的未來;現如今的醫療產業當中已經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Xenex機器人利用紫外線給醫療器械消毒;比利時的兩家醫院“雇”了Pepper機器人做前台。同樣是在這兩家醫院,TUG機器人幫忙搬運不易攜帶的藥物和醫療用具;小熊形狀的RoBear機器人可以將患者從床上抬起來並安置在輪椅裏,或幫助他們站立、運動,以免得因臥床太久而患上褥瘡;Veebot機器人可以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內快速采集血樣;此外,已經有科學家開始著手研發性愛機器人。

  許多以前隻能由人來完成的工作現在都交給機器人做,這觸發了一些醫療從業人員、醫護工作者包括普通人的恐懼神經。能讓機器人做到采集血樣或將患者從床上抬起來這樣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萬一他們誤傷患者或突然失控怎麼辦?和外科手術機器人一樣,想要消除憂慮,人工控製是關鍵。還是那句老話:科技所起到的隻是一種輔助作用,人才是主導。

  不過,隨著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我們應當接受機器人這種新鮮事物進入我們的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要學會利用它。這不是要求我們像對待充氣娃娃一樣,將它們作為生活伴侶,並與之一起生活;我們要做的是借助機器人的能力為我們的生活添加便利。正所謂見多不怪,多被機器人抽幾次血,我們就會把它們當成是人類護士一樣了。

  9DIY生物科技會引發致命疾病嗎?

  近年來,社區實驗室已變得越來越普及,比如匹茲堡的“公民科學實驗室(The Citizen Science Lab)”,其目的是激發出公民——從幼兒到老人——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在這些實驗室裏,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開展創造活動,比如設計藥物和修飾基因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認為DIY生物科技存在許多安全隱患,比如被罪犯和恐怖分子利用,為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邪惡目的來製造一些有害物質。另外一些人認為,利用科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醫學研究是且隻應是科學家的權利和職責。倘若這種權利被擴散至所有人,其後果可能會十分嚴重。

  至於解決方案,和我在前麵幾個案例當中提到過的一樣,就是製定規範並施加監管。利用CRISPR法修飾基因將在今後一至兩年內成為主流,在這種背景下,新的規則必須盡快出台,以確保社區實驗室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10便攜式醫療設備靠譜嗎?

  可穿戴健康設備和傳感器的市場形勢一片大好。這些設備,如Scanadu和Viatom Checkme,不僅可以測量體溫,還可以追蹤心率、測量脈搏的速度和節奏、測量血氧飽和度、心髒收縮壓、以及運動和睡眠。總而言之,這些設備的出現幾乎完全刷新了我們對醫療的理解。有時你甚至不必去醫院,在候診室等上幾個小時,隻為那十分鍾的檢查。隻要有合適的設備,你隨時隨地都可以替自己做出專業級別的診斷。

  不過,許多人不信任這種設備的準確性,除非有專業人員在場指導,否則他們會拒絕使用。此外,一些人認為隻有專業的醫護人員使用的可穿戴設備和傳感器才是安全可靠的。

  因此,我建議此類設備生產商與顧客做到充分溝通,向顧客明確講解自己的產品在質量方麵都通過了哪些安全評估。當然,規則和標準也很重要。食品藥品管理局有一張單子,上麵羅列了通過批準的設備。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做法,其他國家也可以加以借鑒。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