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患者反複發作偏身肢體無力,每次症狀持續時間僅為數分鍾。門診磁共振成像檢查(MRI)發現對側大腦中動脈嚴重狹窄,相應供血區有少量小的新鮮梗死灶。入院時患者仍有相關症狀發作。
1例患者反複發作偏身肢體無力,每次症狀持續時間僅為數分鍾。門診磁共振成像檢查(MRI)發現對側大腦中動脈嚴重狹窄,相應供血區有少量小的新鮮梗死灶。入院時患者仍有相關症狀發作。
臨床醫生在開立入院診斷時,常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到底是診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還是腦梗死?
理論回顧
TIA的概念誕生於上個世紀中葉。
1965年,美國第四屆普林斯頓腦血管病會議將TIA定義為“突然出現的局灶性或全腦神經功能障礙,症狀持續時間不超過 24 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基於時間和症狀的定義受到挑戰。
2002年,TIA工作組提出了新的TIA概念:“由於局部腦或視網膜缺血引起的短暫性神經功能缺損發作,典型臨床症狀持續不超過1 h,且在影像學上無急性腦梗死的證據。”
2009年,美國卒中學會在《卒中》(Stroke)雜誌上發表了TIA的新定義:“腦、脊髓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所致、未伴發急性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這裏腦梗死的證據主要是指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上的異常信號。
TIA的新定義隻解決了一個問題,即患者的缺血症狀如為首次出現,患者很快到達醫院,且症狀尚未緩解,應如何判斷。
但臨床上的實際問題比這要複雜得多。很多患者入院前已有多次類似發作,就診時醫生根據其臨床過程的相似性,很快就可以做出TIA的診斷。隨後MRI檢查發現少量急性或亞急性梗死灶,又要補充腦梗死的診斷。患者此時既有梗死的事實,又有發作性的表現,本質上是一部分腦組織已經梗死,還有更多的腦組織處於梗死的邊緣狀態,這兩部分組織是同時存在的。處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過程中的患者,可以有部分梗死灶;已經有梗死灶的患者,仍可以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疑問解答
針對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按照現有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這樣的情況應診斷TIA,還是腦梗死?
筆者認為,應同時給予兩個診斷,因為其兩種情況同時具備。
至於應按照TIA還是腦梗死管理?筆者認為應按照TIA管理。TIA意味著更多的挽救機會,這個診斷要放在優先位置。
事實上,針對這種情況,早在2005年,哈坎·艾(Hakan Ay)等就提出了另一種分類方法,即將急性腦缺血事件分為3類: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伴有梗死的短暫性症狀(transient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infarction,TSI)和不伴梗死的TIA(TIA without infarction)。新的分類方法尚未得到公認,但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更具有可操作性。
總之,當前的TIA新定義盡管有進步,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會造成一定的混亂。我們在給出診斷的時候不能把TIA和腦梗死對立起來,不要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更不能因為定義的局限而貽誤治療時機。
在多數情況下,TIA是一個症狀學概念,是對整個過程的描述;腦梗死是一個組織學概念,是對部分結局的描述。臨床醫生在診斷的時候,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治療的時候,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3530901]
歡迎發表不同見解或參與討論,請發email至zhanglh@cmt.com.cn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