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係統腫瘤分類》首次針對CNS腫瘤在組織學分型基礎上增加了分子分型來分類。從而建立了分子時代CNS腫瘤診斷的新概念,神經膠質瘤作為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腫瘤,分子分型對其診斷治療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2016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係統腫瘤分類》首次針對CNS腫瘤在組織學分型基礎上增加了分子分型來分類。從而建立了分子時代CNS腫瘤診斷的新概念,神經膠質瘤作為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腫瘤,分子分型對其診斷治療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以下是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提供的兩例病例,分子病理在患者的鑒別診斷、臨床分型、預後判斷及治療選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子病理診療與傳統病理有哪些區別和聯係?
馬文斌:我舉兩個病人的例子,一位是2007年入院治療的53歲男性,已有半年時間的記憶力下降狀況,並於入院前3天內伴隨突發劇烈頭痛,術前CT可見點狀鈣化灶,術後組織病理顯示是WHO Ⅲ級的腦膠質瘤(間變少突膠質細胞瘤)。緊接著我們為他做了分子病理檢測,發現他有三項指標陽性:MGMT啟動子區甲基化、IDH基因突變、以及1p/19q染色體聯合缺失。這些分子指標提示,患者對放化療敏感,而且生存期較長。後來我們對患者進行放療+輔助化療,效果非常好,患者至今仍處於病情穩定狀態。
另一個例子就不那麼令人喜悅,是2015年入院的一位43歲女性,入院前已有9個月的陣發性恐懼感及兩周的乏力和惡心症狀,術後組織病理顯示,同樣是WHO Ⅲ級的腦膠質瘤(間變性星形少突細胞瘤)。我們同樣為她做了分子病理檢測,發現上述剛提到的三項指標均為陰性,TERT基因啟動子區突變,這一指標陽性。這提示患者對放化療不敏感,且病程進展迅速,生存期較短。後來同步放化療一個月後,果然在術後四個月時患者病灶複發,2療程輔助化療後,術後六個月時患者頭痛開始加重。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能看出,分子病理對疾病的鑒別診斷、臨床分型、預後判斷、治療選擇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年,目前國際權威指南《2016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係統腫瘤分類》也首次針對CNS腫瘤在組織學分型基礎上增加了分子分型來分類,從而建立了分子時代CNS腫瘤診斷的新概念。
提到的其他分子標誌物又有哪些作用呢?
馬文斌:MGMT啟動子區甲基化:可預測III、IV級膠質瘤患者是否能從烷化劑化療中獲益;1p19q聯合缺失:可將有無 1p19q 染色體雜合性聯合缺失作為評估低級別膠質瘤風險級別的指標之一,並將其作為III級間變性膠質瘤分型的標誌物。攜帶1p19q聯合缺失的膠質瘤形態學通常為少突膠質細胞瘤,預後較良好,具有更長的生存期,並對放療和化療都比較敏感;
IDH1/2基因突變和TERT啟動子點突變:IDH基因和TERT基因的作用就更多了,可將有無 IDH1/2 基因突變作為評估低級別膠質瘤風險級別的指標之一。攜帶IDH1/2突變的患者為低風險。
IDH1/2和TERT啟動子區點突變聯合定義了膠質瘤的分子分型
其用於預後:隻攜帶TERT突變的IV級膠質母細胞瘤(原發)或III級間變性膠質瘤,預後不良;隻攜帶IDH1/2突變的膠質瘤多呈現星形細胞形態,生存期較長;同時攜帶TERT和IDH1/2突變的膠質瘤多呈現少突神經細胞形態,預後最為良好。
其用於治療:IDH突變的惡性星形膠質細胞瘤患者更適合手術切除,且全切除可延長生存期(neuro-oncology 2013);IDH突變的膠質母細胞瘤同步放化療療效優於無IDH突變的膠質母細胞瘤(neuro-oncology 2014);
潛在藥物:包括膠質瘤在內攜帶IDH1突變的高級別實體瘤受試者口服AG-120臨床研究(clinicaltrial.gov);攜帶IDH1突變的複發II級膠質瘤患者入組腫瘤特異性肽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clinicaltrial.gov)。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