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

食糖過量:警惕“甜蜜”的誘惑

作者:張楠 來源:中國科學報 日期:2017-01-06
導讀

大量科學研究已經表明,攝入過多糖有害健康。但外媒一篇新出爐的評論《糖攝入指南的科學基礎:係統綜述》(以下簡稱《綜述》)宣稱,上述結論的數據基礎質量很低,因而基於該結論的膳食指南也不能信賴。

關鍵字: 食糖過量

回放:

大量科學研究已經表明,攝入過多糖有害健康。但外媒一篇新出爐的評論《糖攝入指南的科學基礎:係統綜述》(以下簡稱《綜述》)宣稱,上述結論的數據基礎質量很低,因而基於該結論的膳食指南也不能信賴。

《中國科學報》記者檢索發現,國內權威媒體也曾在《合理食糖有益無害》的報道中提出,(2000年)“我國人均食糖量太少”:“一種誤導將消費者引入誤區,人們談糖色變,仿佛食糖成了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微量原素缺乏等等的頂尖殺手。”

疑問:

多吃點兒糖也沒關係?《綜述》是基於什麼原因提出這樣的理論?在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中,糖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解答:

事實上,人們很快發現,《綜述》的主要作者,是全球最大的食糖生產商之一泰萊公司(Tate & Lyle)的科學谘詢委員會成員。

健康專家和研究人員迅速批評了這篇評論,認為它是科學政治化的一個典型案例。

而且,這並不是製糖業第一次幹擾科學研究。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冠心病死亡率“奇高”,科研人員開始研究飲食因素與冠心病的關係。生理學家約翰·尤肯在60年代提出,糖是引發冠心病的罪魁禍首。

然而,另一位生理學家安塞爾·基斯認為,全脂肪、飽和脂肪和膳食膽固醇才是禍根。到上世紀80年代,隻有少部分科學家相信,糖在冠心病裏扮演著重要角色。

就此,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研究人員分析、挖掘了美國糖業研究基金會(SRF)的內部文檔和曆史報告,得出驚人結論:1965年,製糖行業通過SRF的226號項目,以6500美元——相當於2016年的4.89萬美元——雇傭了哈佛大學營養係科學家撰寫綜述,以淡化糖在心髒疾病中的作用,並將譴責目標轉移到飽和脂肪。UCSF的這份研究報告2016年9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上。

雖然相關科學家都已經去世,但美國製糖行業協會即刻發表聲明回應,質疑研究人員“試圖重新定義曆史事件,以附和當前的反糖論”,並稱對《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發表這樣一篇文章感到失望。

而關於中國居民食用糖的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食用量:遊離糖攝入量應控製在攝入總能量的10%以內,當前我國平均食糖水平確實還沒達到。

此外,2016年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次提出要控製糖的攝入:每日不超過50克,最好控製在25克以內。“因為年輕人尤其是兒童、青少年,攝入含糖食品特別是飲料的量在增加,趨勢非常明顯。”陳君石說。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係教授馬冠生表示,遊離糖主要是指在食品中添加的單糖和雙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分。“我們喝的含糖飲料中添加的糖,製作糕點時加的糖,烹調時加的糖等,都屬於遊離糖。”成人和兒童的遊離糖攝入量,最好能降到低於攝入總能量的5%,這樣會對健康帶來更多好處。

馬冠生介紹,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修訂過程中,有關糖對健康影響的詢證顯示,當攝入的糖提供的能量少於總能量的10%(約50克糖)時,齲齒的發生率下降;當該能量少於總能量的5%(約25克糖)時,齲齒的發生率顯著下降。過多攝入含糖飲料可增加齲齒和肥胖的發病風險。

“到國內各大超市看看,曲奇、蜜餞、果脯占了多少貨架。有些事達到世界水平未必是好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係副教授範誌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糖的食用量整體在上升,不是‘特別高’,並不等於沒有危害。”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