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科學》重磅:科學家終於破解了致幻劑治療精神疾病的機製!

作者:佚名 來源:奇點糕 日期:2023-02-23
導讀

          近年來,雖然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藥物研發取得了不少重大進展,但是也有很多新的問題冒了出來。 例如,為什麼裸蓋菇素等致幻劑可以有效治療難治性抑鬱症[1],而同為5-羥色胺2A受體(5-HT2ARs)激動劑的一些化合物卻無效,甚至連能提升5-HT2ARs配體5-羥色胺(5-HT)水平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效果都非常有限[2]。 今天,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David E. Olson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論文[3],或許能回答上麵那

關鍵字:  精神疾病 

        近年來,雖然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藥物研發取得了不少重大進展,但是也有很多新的問題冒了出來。

        例如,為什麼裸蓋菇素等致幻劑可以有效治療難治性抑鬱症[1],而同為5-羥色胺2A受體(5-HT2ARs)激動劑的一些化合物卻無效,甚至連能提升5-HT2ARs配體5-羥色胺(5-HT)水平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效果都非常有限[2]。

        今天,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David E. Olson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論文[3],或許能回答上麵那個難題,甚至可能會顛覆我們對5-羥色胺與其受體5-HT2ARs之間相互作用的認知。

        他們發現,激活定位於神經細胞內(尤其是高爾基體)——而不是神經細胞膜上——的5-HT2ARs,才是致幻劑能有效抗抑鬱的關鍵。由於5-羥色胺不能穿過細胞膜,所以他們推測,5-羥色胺可能根本就不是細胞內5-HT2ARs的天然配體

        去年年底,一項裸蓋菇素治療難治性抑鬱症的臨床研究結果,登頂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研究結果表明,裸蓋菇素治療的第2天即可達到最大療效,並且在3周內顯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這項在當時規模最大的臨床研究,為裸蓋菇素在抑鬱症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給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帶去了希望。

        實際上,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二甲基色胺(DMT)和裸蓋菇素等致幻劑可以通過激活5-HT2ARs,改善神經細胞的可塑性(所以它們也被稱為神經塑化劑),例如促進新生樹突的生長和樹突棘生成等[4]。而大腦皮層樹突棘密度降低,恰恰是抑鬱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標誌[5]。

        正如文章開頭提及的,科學家注意到有些5-HT2ARs激動劑可以促進神經的可塑性,而也有不少激動劑卻沒有促進神經可塑性的功能,例如有研究發現5-羥色胺居然就不可以[6]。而且這一神奇的現象還不能用偏向性激動來解釋[7],那就說明背後有其他原因。

        Olson注意到,與致幻劑相比,5-羥色胺是親水的極性化合物,其實是無法通過被動擴散穿過非極性的細胞膜,也就是說它不能進入細胞內部[8]。他們就此推測,不同5-HT2ARs激動劑的差異,可能就是因為激活的5-HT2ARs位置不同引起的。他們還把這種潛在的現象定義為位置偏向性。

        為了證實這一猜想,Olson團隊先以5-羥色胺為基礎,改造出了一係列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一個顯著特征是N-甲基化水平。如下圖所示,有的沒有N-甲基化,有的有一個,有的有兩個。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已知N-甲基化會增加化合物的親油性,也就是增強它們穿過細胞膜的能力。

        研究結果讓Olson和他的同事備受鼓舞。首先,隨著N-甲基化水平的增加,它們促進神經元生長的能力增強,其中N,N-二甲基化合物提高樹突分枝複雜性的能力最強;其次,如果敲除5-HT2AR,所有化合物促神經生長的能力就都消失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5-HT2ARs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s),而GPCRs被認為主要定位在細胞質膜上,雖然有些研究也發現它可以大量定位與細胞內,但是在神經細胞中,真實情況究竟如何?這個問題非常關鍵。

        好在,基於熒光顯微鏡等技術,Olson團隊證實:皮質神經元中的5-HT2ARs確實主要定位於細胞內,尤其是高爾基體上。

        不同細胞的5-HT2ARs的定位

        在後續的研究中,Olson團隊基於電穿孔技術,在細胞膜上表達5-羥色胺轉運蛋白,以及配合使用5-羥色胺轉運蛋白抑製劑的手段,證實穿越細胞膜的能力是致幻劑誘導神經可塑性的必要條件。

        此外,他們還發現,在電穿孔或5-羥色胺轉運蛋白(SERT)的幫助下,5-羥色胺也可以與致幻劑二甲基色胺(DMT)一樣促進神經的生長,並有效發揮抗抑鬱的作用。

        跨膜或不跨膜對神經生長的影響

        總的來說,Olson團隊的這一研究成果破解了致幻劑發揮促神經生長作用的機製,也暗示細胞內5-HT2ARs的天然受體不是5-羥色胺,而是5-羥色胺的甲基化同係物。

        Olson認為,他們這個研究讓我們對5-HT2ARs如何調控神經的可塑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或許能幫助科學家設計出更好的藥物。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