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臨床研究團隊,基於目前全球最大的臨床研究隊列(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使用其344,324名38至73歲的參與者210個可調控風險因素的數據,對癡呆的危險因素進行了係統篩選,並深入研究其聯合作用,首次全麵描繪了癡呆可調控危險因素圖譜,探討了危險因素的聯合作用。此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雜誌上
本網訊 (記者 孫國根)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臨床研究團隊,基於目前全球最大的臨床研究隊列(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使用其344,324名38至73歲的參與者210個可調控風險因素的數據,對癡呆的危險因素進行了係統篩選,並深入研究其聯合作用,首次全麵描繪了癡呆可調控危險因素圖譜,探討了危險因素的聯合作用,結果發現通過積極幹預可預防47.0%-72.6%的癡呆病例,並指出良好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身體指標、共患病和社會經濟地位可以減輕遺傳帶來的風險。此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雜誌上(影響因子:30)。
據鬱金泰介紹,有效治療的缺乏,使得探索癡呆的可調控風險因素、製定預防措施尤為重要。癡呆是一種多因素複雜疾病,但既往研究多聚焦於癡呆的單個危險因素,缺乏對癡呆危險因素的整體認識。對多種風險因素的組合研究是重要的,因為它可能比單個因素產生更多的有益影響,並可能抵消疾病的遺傳風險。針對這一現況,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使用其344,324名38至73歲的參與者210個可調控風險因素的數據,研究發現:糖尿病、抑鬱、睡眠等62個可調控危險因素與癡呆相關,涵蓋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身體指標、共患病和社會經濟地位6個類別。各類別危險因素越多,可獨立導致更高的癡呆風險。但通過靶向幹預(即對不同個體存在的可調控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精準幹預)這些風險因素,47.0%至72.6%的癡呆病例可以被預防,其中生活方式(16.6%)、共患病(14.0%)和社會經濟地位(13.5%)的貢獻最大。即使在高遺傳風險的人群中,良好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身體指標、共患病和社會經濟地位都與更低的癡呆風險有關,說明相應的幹預措施可能會減輕遺傳帶來的風險。
據悉,鬱金泰團隊本次發布的研究,首次使用了一種非假設驅動的實驗設計,同時評估了大量候選可調控危險因素和癡呆風險的關係,繪製了癡呆可調控危險因素圖譜。這項大規模的基於人群的研究證實了一個樂觀的前景:更多的癡呆病例可通過消除可調控風險因素來預防,即使在高遺傳風險的人群中也具有保護作用。鬱金泰倡導,大家應在生活方式、身體指標、精神心理因素等個人層麵容易改變的領域都保持良好的狀態;也呼籲相關組織更加關注居住環境和社會經濟地位,例如應對空氣汙染、提高就業和教育水平等。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