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以“心腦共主神智”,論中醫治“不寐”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中心 郭靜 王麟鵬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3-03-21
導讀

         辨證論治1:心脾兩虛證
患者女性,35歲,睡眠不佳近1年。中醫診斷 不寐,證屬心脾兩虛。
辨證論治2:肝鬱化火
患者女性,52歲,入睡困難5個月。
辨證論治3:痰熱內擾
主訴及病史 患者男性,45歲,睡眠差2年餘。

《全科醫學周刊》2013.3.19-11

  概述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或多夢易醒,或早醒,或徹夜不眠,或兼而有之,日間則疲倦乏力、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中醫學稱為“不寐”。該病發病率日益增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亞洲地區失眠的發病率達9.2%~11.9%。長期失眠可導致人體生理及心理損害,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

  中醫治療失眠曆史悠久,目前仍是國內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有關失眠的最早記載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稱之為“不臥”、“不得臥”和“不能臥”。《內經》中記載則更為詳細,見於“目不瞑”、“不得臥”、“臥不安”、“不能眠”,並將失眠原因歸之為營衛運行失常。自《內經》至宋朝陸續出現了針灸治療失眠的記載,明清時期的針灸處方記載更為豐富。

  中醫將不寐分為肝鬱化火、痰熱內擾、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虛膽怯等證,以心脾兩虛、肝鬱氣滯、痰熱內擾最為常見。基於辨證,采用針刺配合拔罐、走罐、耳穴埋豆及中藥等多種治療方法常可取得較好療效。

  辨證論治1:心脾兩虛證

  主訴及病史 患者女性,35歲,睡眠不佳近1年。

  患者2012年10月初診時,訴近1年來,因工作壓力重,出現入睡難,多夢易醒,間斷服用艾司唑侖、酒石酸唑吡坦片等藥物,近期常徹夜難眠,伴日間疲倦、乏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情緒時有低落。

  中醫四診(望聞問切) 精神不振,麵色無華,語聲低微,納差,二便可,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弱。

  中醫診斷 不寐,證屬心脾兩虛。

  治則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治療經過 針刺百會、神庭、四神聰、本神、神門、足三裏、中脘、內關。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鍾,每周針刺3次。方藥配以歸脾湯加減,藥用黨參15 g,桂圓肉15 g,黃芪15 g,遠誌12 g,菖蒲12 g,炒棗仁15 g,茯神12 g,夜交藤15 g,當歸12 g,五味子12 g,柏子仁15 g,陳皮10 g。水煎服,每日一劑。

  治療1周後,患者入睡時間縮短,日間精神改善,納食增加,每晚睡眠時間可達4~5 小時,但仍多夢、易醒。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繼續針刺治療,取穴同前,並配合膀胱經五俞穴拔罐、走罐,取心俞、脾俞、膈俞、腎俞、肝俞。因工作條件限製,停湯劑,改為口服中成藥歸脾丸,治療1個月。複診時訴,每晚睡眠時間可達6小時左右,入睡較快,多夢減少,晨醒後感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增高,繼續針刺上述穴位以鞏固療效,之後電話隨訪,訴睡眠質量滿意。

  案語 患者工作緊張,思慮過度,過思則傷脾,脾虛則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上奉於心,心神失養,故出現睡眠不佳。《內經》指出,正常睡眠者“晝精而夜瞑”,而“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髒之氣相博,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氣血不足,營衛失調則導致不寐,表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失衡狀態,即夜晚難以入睡,情緒煩亂,而日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

  結合“心主神誌”及“腦為元神之府”,認為“心腦共主神誌”,故針刺取百會、神庭、四神聰、本神以安神解鬱;取心經原穴神門及心包經內關以調理心神。《景嶽全書》中十分重視心與不寐的關係,明確指出“無邪而不寐者,必營血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

  針刺足三裏、上脘、中脘以調和脾胃,健脾益氣,補益營血以安心神。臨床研究顯示,針刺上述穴位可改善睡眠質量,提高日間覺醒狀態,恢複“晝精夜瞑”的良性循環。針刺配合五髒俞穴走罐,可達整體調理之功,中藥予歸脾湯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辨證論治2:肝鬱化火

  主訴及病史 患者女性,52歲,入睡困難5個月。患者2012年7月初診時,訴入睡困難5個月。因情誌刺激出現情緒不暢,煩躁易怒,入睡難,間斷服用艾司唑侖等藥物。

  中醫四診 胸悶,嚴重時伴脅痛,口苦,大便秘結,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數。

  中醫診斷 不寐,證屬肝鬱氣滯。

  治則 舒肝瀉火,寧心安神。

  治療經過 針刺百會、神庭、四神聰、本神、神門、太衝、天樞。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分鍾,每周3次。背俞穴走罐,每周2次。

  治療2周後,心煩減輕,入睡較前改善,仍有口苦,排便不暢,舌尖略紅,苔薄白,脈弦。繼續針刺治療,加取中脘調理中焦氣機,針刺行間、大陵以清肝熱,瀉心火。治療1個月後,入睡較快,每晚睡眠時間可達4~6小時,情緒平穩,無脅痛及口苦。繼續針刺及背俞走罐治療以調理髒腑,鞏固療效,隨訪3個月後,患者無須藥物輔助,睡眠質量可。

  案語 情誌刺激導致肝鬱不舒,久而化火,上擾心神,而見入睡困難;肝火內擾,則心煩易怒,正如《症因脈治·內傷不得臥》所雲:“肝火不得臥之因,或因惱怒傷肝,肝氣鬱結;或盡力謀慮,肝血所傷。肝主藏血,陽火擾動血室,則夜臥不寧矣”。

  針刺取百會、神庭、四神聰、本神、神門,以調神解鬱,配合肝經太衝、行間以疏肝瀉火,大陵以清心火;肝鬱則脾虛,加中脘、天樞以調脾胃氣機,瀉陽明之熱;輔以背俞穴走罐可調整髒腑氣血、疏通經絡、平衡陰陽。

  辨證論治3:痰熱內擾

  主訴及病史 患者男性,45歲,睡眠差2年餘。

  患者2011年12月初診時,訴睡眠不佳2年餘。入睡難,重則徹夜難眠,易醒多夢,間斷服用佐匹克隆及酒石酸唑吡坦等。

  中醫四診 心煩易怒,頭暈、頭重,時感胸悶,納食無味,大便幹結,舌尖紅,苔黃膩,脈滑數。

  中醫診斷 不寐,證屬痰熱內擾。

  治則 清熱化痰、合中安神。

  治療經過 針刺百會、神庭、四神聰、本神、神門、足三裏、中脘、天樞、豐隆、公孫 、太衝、大陵。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鍾,每周針刺3次。配合耳穴壓豆,主穴取神門、心、皮質下、脾、胃,埋豆,每周2次。內服方藥取黃連溫膽湯加減,藥用黃連6 g,梔子10 g,半夏9 g,陳皮10 g,茯苓10 g,竹茹10 g,枳實10 g,珍珠母30 g(先煎),炒棗仁15 g,焦三仙(各)30 g。水煎服,每日一劑。

  治療1周後,患者睡眠較前改善,心煩、頭重減輕,未服酒石酸唑吡坦片,舌尖紅,苔薄略膩,脈滑。停中藥湯劑,給予口服中成藥保和丸。2周後,入睡時間縮短為1小時左右,每晚睡眠時間可至4~5小時,納食改善,大便每天一次。舌尖紅,苔薄膩,脈滑,治療針刺取穴同前。5周後,入睡時間縮短為半小時,每晚睡眠時間可達5~6小時,情緒平穩,納食可,無頭暈、頭重,舌淡尖紅,苔薄白,苔根略膩,脈滑。停針刺及藥物治療,囑患者保持規律作息,適當體育鍛煉。

  案語 患者嗜好煙酒,喜油膩之品,損傷脾胃,積濕生痰,煙酒辛熱,耗傷陰液,痰熱互結,上擾心神,則心煩易怒,神不安則入睡困難、易醒,證屬痰熱內擾。治療以中藥及針刺,取頭部督脈及膀胱經穴以安神定誌,配合足陽明胃經及脾經腧穴以和中化痰祛濕,心經及心包經穴以清心瀉火安神;以耳穴埋豆和中安神;內服黃連溫膽湯以清熱化痰,清心安神,綜合治療而獲效。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