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巴黎召開的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國際會議重點關注如何及早發現早老性癡呆症的前期征兆,以及盡早發現征兆是否有助於緩解病情發展等議題。早問診,早發現,利多弊少。
阿爾茨海默氏症,或稱早老性癡呆,盡管是不治之症,但多少年來卻不太為人所重視。這種疾病,悄無聲息地降臨,而後化作老人迷離的眼神和不知所雲的囁嚅。
盡管沒有特效藥,但今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國際會議重點關注如何及早發現早老性癡呆症的前期征兆,以及盡早發現征兆是否有助於緩解病情發展等議題。早問診,早發現,利多弊少。
發現征兆不難
過去一周會期內,來自不同地區的多家醫療機構公布最近研究成果,認為阿爾茨海默氏症最早可在出現症狀前20多年便可有前期征兆,認為童年某一次腦部創傷可能引發早老性癡呆,認為愛惜身體、保持健康生活習慣有助於防止老年罹患這一疾病,等等。
有時,一些征兆可以互相“套用”。
50多歲的芭芭拉·萊舍的征兆是:“我不記得自己剛才是否洗過澡。我盯著一張處方看了兩小時。我開車回家時發現自己竟然開回了娘家而不是現在的家。我十分驚恐。”
在這次會議期間,新醫療成果表明,在不久的將來,醫療診斷一個人今後是否可能患阿爾茨海默氏症或許不是難題,腦部掃描、眼部測試以及血檢都可以幫助判斷問診者是否有早老性癡呆的可能。
阿爾茨海默氏症又名早老性癡呆症,是最常見的老年癡呆症,臨床症狀包括認知、記憶和語言功能障礙等。
美聯社7月21日援引會議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報道,眼下全球範圍內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總計3500萬。在美國總計500多萬老年癡呆症患者中,43%的患者在85歲以上,65歲至85歲患者占13%,其餘患者年齡不足65歲,均為早老性癡呆症患者。
辯論征兆意義
但是,研究者爭論的焦點是,是否有必要幫助問診者診斷這種征兆。因為,現階段醫療水平無法治愈阿爾茨海默氏症,如果把確診結果提前許多年通告問診者,隻會徒增他們清醒時的煩惱。
現有阿爾茨海默氏症藥物的療效乏力,不能治愈病症,隻能減輕症狀,而且隻對一半患者表現療效,發揮療效的作用期平均不到一年。
令研究者尷尬的是,盡管大多數專家認為現有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絕大多數治療太晚,直到出現明顯癡呆症狀時才問診、確診,但沒有證據表明,早一些發現征兆會推遲症狀的到來。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哈拉爾德·漢佩爾教授與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專家肯尼思·羅克伍德便持不同觀點。前者認為“我們必須幫助患者在早期發現病症的痕跡”;而後者反駁“查出來又能怎樣?同樣無法改變發病的結局”。
現階段,判斷問診者是否可能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最先進醫療手段是掃描記錄腦部“腦斑”數量。但大量病例表明,即便是這種最先進手段,誤診率同樣不低。
判斷征兆真偽
盡管藥物療效不佳,但一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可能使發病時間延遲。美聯社報道說,相當數量曾提前被告知可能罹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人直至去世也沒有出現明顯病症。
這一情況表明,雖然“腦斑”數量多少可預示發病幾率,但卻無法預知發病時間。而且,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也可能會影響發病時間。就這一層麵而言,及早問診及早發現有利無弊。
在這次會議上,一些專家指出,“部分發病患者其實可提前治療”。例如,避免睡午覺、避免夜間睡眠時出現睡眠呼吸暫停情況等。“相當多病例表明,睡眠有問題的老年人最終都被送往療養院。”
另外,及早診斷有時不僅可以幫助排除阿爾茨海默氏症,還有助於發現其他病症。
美國喬治敦大學醫療中心記憶紊亂項目主任斯科特·特納說,一些患者出現癡呆症狀後被送入醫院檢查,結果發現他們患的並不是阿爾茨海默氏症,而是“甲狀腺疾病、憂鬱症或缺少維生素B-12……有些很好治療”。
知曉征兆有益
不管爭論如何,阿爾茨海默氏症協會在21日會議尾期還是發布了早確診或早排除的益處:
可盡早治療引發腦損傷的可逆病因;可提前使用治療某些症狀的藥物;可提前接受專家意見和指導;可盡早回避可能損害認知的藥物;可提前通知家人安排日常生活與治療事宜;可緩解由症狀引發的憂慮;可盡早實施對病情有益的訓練或活動;可理智安排善後事宜。
琳達·霍格家住蘇格蘭愛丁堡,2006年被診斷出處於阿爾茨海默氏症初期。在與會議現場的連線中,她感謝醫生讓她在有意識和清醒時得知病情。她說,5年前得知患病後,她安排好了自己今後的財務和法律委托事務。
會議中,一些被診斷出有患病前兆的人表達了一種共同想法,那就是對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在清醒時不知道會癡呆,在癡呆時已無法認知自己的病情”。所以,早知,早治,早輕鬆。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