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癡呆精神行為症狀治療進展

作者:楊婧哲 高京宇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1-11-23
導讀

精神行為症狀在癡呆患者中非常常見,它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加重了照料者的負擔。因此,及時有效的控製精神行為症狀可以提高癡呆病人和家屬的生活質量。那麼,目前癡呆精神行為症狀的治療具體包括哪些?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進展呢?日前,醫學論壇網特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王華麗教授做客《專家訪談錄》,為我們講解癡呆精神行為症狀治療的話題,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關鍵字: 精神行為症狀 | 癡呆 | 抑鬱

王華麗教授在《名醫訪談錄》錄製現場

精神行為症狀癡呆患者中非常常見,它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加重了照料者的負擔。因此,及時有效的控製精神行為症狀可以提高癡呆病人和家屬的生活質量。那麼,目前癡呆精神行為症狀的治療具體包括哪些?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進展呢?日前,醫學論壇網特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王華麗教授做客《專家訪談錄》,為我們講解癡呆精神行為症狀治療的話題,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癡呆精神行為症狀(BPSD)的臨床特點及識別

  癡呆精神行為症狀(BPSD)是指在癡呆患者中出現的,以思維障礙、情緒障礙,以及行為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癡呆患者既有精神問題,又會出現行為問題。

  導致癡呆精神行為症狀原因主要有四點:一、生物學因素。老年癡呆患者大腦出現生物學改變,導致其記憶力下降,同時還會影響其行為能力、思維功能和情緒調節。二、社會因素。研究發現,生活在和諧家庭氛圍中的老年人,發生癡呆精神行為症狀的幾率低。三、老人個體因素。癡呆精神行為症狀與老年人的性格、脾氣、秉性有密切的關聯。四、老人身體狀況。當老人身體出現異常,比如發熱、燙傷等狀況發生時,會使其煩躁,從而導致癡呆精神行為症狀的出現。臨床上對於BPSD的識別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家人的觀察。觀察患者的表現,尤其是在發病前期的表現,是否有誘因導致該病。二、醫生的觀察。要對患者的病史進行詳細的問診,仔細觀察。兩方麵相結合,非常有助於對BPSD的識別和診斷。

  癡呆精神行為症狀包括思維、情緒、行為的一切異常表現,幾乎所有功能性精神障礙能夠出現的症狀,在癡呆的患者中都有可能出現。具體表現為:妄想、幻覺(幻聽、幻視)、抑鬱、淡漠、焦慮、脫抑製等思維、情緒、行為的障礙。王華麗教授說,癡呆老人最典型的精神行為症狀就是妄想,比如總是懷疑有人偷他的東西,而被“偷”的東西往往不是十分重要的,隻是一些瑣碎的生活用品;還有些精神行為症狀患者總是認為自己的老伴與他人有不正當的關係,這也是妄想的表現。

  隨著疾病的發展,各個階段會出現不同的表現,並且會逐漸加重,因此積極在早期進行治療,有助於減輕癡呆精神行為症狀,改變疾病的進程。

癡呆患者的抑鬱與抑鬱症的區別

  癡呆患者的抑鬱一般來說症狀較輕,是一種對不愉快經曆的體驗;而抑鬱症的表現較為典型,如興趣減退、情緒差等,常伴有軀體不適,甚至會有自殺的想法。對於兩者的鑒別,僅靠一次的診斷是無法鑒別的,還需要長期的觀察來進行鑒別,需要一邊治療一邊觀察,邊治療邊調整診斷。

BPSD的治療以及麵臨的挑戰

  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個方麵。

  對於藥物治療,首先要治療癡呆,現在已經有研究表明,服用抗癡呆藥物有助於緩解精神行為症狀,而且可以延緩精神行為症狀的出現。對於症狀嚴重的病人,可以考慮使用精神藥物,老年癡呆患者是非常脆弱的群體,在用藥過程中劑量要小,加藥的速度要慢,同時要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精神藥物是否會與老人服用的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當前,精神科醫生對於何時加藥,何時減藥也存在一定的困惑,事實上,這並沒有絕對的原則,醫生應當充分考慮癡呆精神行為症狀患者的個體差異,酌情加藥或者減量。

  非藥物幹預治療,包括環境幹預、行為幹預、心理支持等。如果一位患者焦躁不安,就應該了解其患病的前因後果,患者出現這種行為之前是怎樣的?行為發生過程中具體表現是什麼?這種行為發生之後會有怎樣的後果?隻有把這些了解清楚了,醫生才能更好地製定幹預治療的方案。

  當今,人們常常會忽視癡呆患者的表現,因此家人和醫生要多關注患者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及時治療。談及挑戰,王華麗教授說,當前對於癡呆精神行為症狀的評估雖然有了一些進展,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