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SLE伴顱內環形強化灶2

作者:陳櫻花 章海濤 劉誌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8-21
導讀

         本例係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病情危重,臨床經過複雜,自發現顱內病灶,曆時近半年,最終經腦活檢病理及組織培養才得以診斷為煙曲黴菌感染,采取手術方式切除病灶。

關鍵字:  SLE | 顱內 | 環形強化灶 

  [接《SLE顱內環形強化灶1》]

係統性紅斑狼瘡伴顱內環形強化病灶

 

  討論

  顱內曲黴菌感染的診斷

  本例係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病情危重,臨床經過複雜,自發現顱內病灶,曆時近半年,最終經腦活檢病理及組織培養才得以診斷為煙曲黴菌感染,采取手術方式切除病灶。

  顱內曲黴菌感染少見,占中樞神經係統(CNS)感染的5%,煙曲黴菌是最常見的病原體。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單發或多發的膿腫具有明顯的血管侵襲性,伴或不伴血栓,是顱內曲黴菌感染的特點。 顱內曲黴菌感染大部分源於其他髒器的血行播散,亦有約25%單純為顱內感染。其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現多樣,主要為與曲黴菌侵入血管分布一致的不規則病灶,可發生於顱內任何部位,多數為多灶性、多形態性損害,可表現為梗死,梗死後膿腫形成環形強化病灶。曲黴菌膿腫在T1加權成像(T1WI)上為低信號,T2加權成像(T2WI)上為高信號,煙曲黴菌膿腫環形強化壁常較厚。

  腦脊液(CSF)分析無特異性,可有細胞計數增多、蛋白高、葡萄糖低。CSF培養常陰性, 半乳甘露聚糖檢測(GM試驗)對免疫缺陷患者的侵襲性曲黴菌感染準確度中等。

  本例病程中僅為一過性視物倒置,無顱外曲黴菌感染,多次MRI檢查均無鼻竇炎,在術前病灶已明顯增大,出現中線移位,也無明顯的臨床症狀,頭顱MRI表現為內單發的病灶,不是典型的顱內曲黴菌感染的MRI表現,CSF檢查均無明顯異常,GM試驗正常,診斷困難。

  顱內曲黴菌感染確診需要組織病理學證據和(或)組織培養陽性。

  本例患者在臨床、血清及CSF檢查方麵無特異性,雖影像學檢查具有顱內環形強化病灶的特點,但合並的基礎疾病SLE病情複雜,顱內病灶性質明確困難,最後經顱內病灶活檢才得以明確診斷。

  有學者總結常規臨床、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不能確診的16例CNS感染病例腦活檢結果,發現均經術中冰凍病理切片明確了診斷,及時確定了治療方案。

  對於任何影像檢查提示顱內占位病變、伴或不伴臨床症狀和體征的免疫缺陷患者,均應警惕顱內曲黴菌感染。對臨床、影像和實驗室檢查等常規方法無法確診的病例,建議及早采取腦活檢,避免延誤診治。

  SLE合並顱內曲黴菌感染

  SLE合並顱內曲黴菌感染為少見病例,多為個案報道。

  有回顧性分析顯示,在台灣某醫院35年間共出現15例SLE並發侵襲性真菌感染,其中,顱內真菌感染10例,僅有1例為曲黴菌感染。

  由於SLE患者須長期接受激素和免疫抑製劑治療,機體免疫力下降,狼瘡性腎炎(LN)導致低蛋白血症、腎功能不全、廣譜抗生素應用和有創性操作,均增加了真菌感染機會。

  本例患者SLE高度活動,免疫功能低下伴低蛋白血症,院外予激素及多種抗生素治療,屬真菌感染易感人群。

  顱內曲黴菌感染的症狀、體征常與SLE的表現相互混雜,激素又可掩蓋顱內曲黴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增加了診治難度。因此,臨床醫師在診治時須特別警惕。

  顱內曲黴菌感染的治療

  顱內曲黴菌感染病情凶險,預後差,死亡率高達95%以上。由於成功救治病例少,尚無標準治療方案,推薦盡可能根治或部分切除,術後及不能手術者給予強效抗曲黴菌治療,首選伏立康唑,因其血腦屏障通透能性強。也可用兩性黴素B脂質體、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體、卡泊芬淨和伊曲康唑。

  SLE合並顱內曲黴菌感染的治療更為困難,須權衡利弊,及時調整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製劑,加強支持療法[如靜脈輸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等),選用肝腎毒性低的抗曲黴菌藥物。

  本例患者初期顱內病灶較穩定,而原發病病情重、並發症多,給予大劑量甲潑尼龍(MP)、血漿置換(PE)、IVIG及對症治療,器官功能得以恢複。

  在隨訪中發現患者顱內病灶增大,給予開顱活檢,明確診斷為曲黴菌感染,同時實施根治性手術完整切除了病灶,後續伏立康唑口服抗曲黴菌治療。此時患者SLE已無活動,調整為小劑量激素和雷公藤多苷片治療。

  因此,對SLE合並感染的患者,應充分評估病情,慎重選擇治療方案。

  小結

  顱內曲黴菌感染的臨床、影像及實驗室檢查均無特異性,同時存在的基礎病SLE病情複雜,增加了診斷及治療的難度。在常規臨床、影像和實驗室檢查仍無法診斷,且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建議及早進行顱內病灶活檢,以快速準確地作出診斷。對於SLE合並感染的患者,治療時要權衡利弊,慎重選擇免疫抑製劑方案。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