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淺談中醫卒中康複在社區中的應用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潮鳴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王建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9-05
導讀

         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曆代醫家的努力,逐漸形成了許多治療和養生康複方法, 如中藥、針灸、推拿、氣功、導引及食療等,各種方法均有不同治療範圍和優勢。將這些辦法綜合起來, 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取得好療效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本文主要介紹社區常用的卒中中醫康複治療方法。

關鍵字:  中醫 | 卒中康複 | 社區 

淺談中醫卒中康複在社區中的應用

點擊看大圖

  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曆代醫家的努力,逐漸形成了許多治療和養生康複方法, 如中藥、針灸、推拿、氣功、導引及食療等,各種方法均有不同治療範圍和優勢。將這些辦法綜合起來, 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取得好療效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本文主要介紹社區常用的卒中中醫康複治療方法。

  概述

  中醫康複學是在中醫臨床學、中醫養生學及現代康複學基礎上創立的一門新學科。

  中醫康複學以陰陽五行學說、髒腑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等為基礎, 以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 強調整體康複的同時, 主張辨證康複。康複方法的選擇均在上述理論指導下進行,形成了中藥內服、針灸、推拿、中藥熏洗、氣功、導引及食療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卒中康複治療方麵,中醫康複治療可顯著降低致殘率, 促進患者功能恢複, 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生活質量,特別是改善運動功能障礙方麵得到廣泛應用。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常采用中藥、針灸、推拿及現代康複訓練治療卒中, 其中針灸治療為社區康複治療的首選。根據大腦皮層中樞交叉支配原理, 針刺偏癱患者對側頭皮穴位能較好地恢複其肢體運動。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 針刺可擴張腦血管, 促進側支循環建立, 增加腦血管容量, 改善腦組織電生理活動及血流狀態,調節生化指標異常,並有抗氧化作用。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包括頭針、體針、電針、耳針、生物全息針法及其他根據臨床經驗創製的特殊針法。

  體針取穴較多,除主穴外,尚須選2組配穴交替治療, 且應患側與健側結合。主穴常取百會、三陰交、太溪、血海、豐隆、足三裏。配穴取肩、曲池、外關、環跳、太衝;或肩、手三裏、合穀、風市、懸鍾。言語不利者加金津、玉液、啞門、廉泉;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主要取患側四肢及頭麵部穴位, 每周取1次健側腧穴。針刺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 每日1次, 得氣後留針30分鍾, 間隔5~10分鍾運針1次, 10次為1個療程, 休息3日繼續下一療程。

  臨床常發現恢複期患者肌張力逐漸增高,影響康複治療效果,故在常規康複治療基礎上,針灸選穴應盡量避免刺激優勢肌群, 避免引起患側肌張力過高, 若患者上肢屈肌痙攣,可取患側天井、清冷淵、四瀆、三陽絡、外關、支溝;下肢伸肌痙攣可取患側殷門、委陽、合陽、承山等。

  卒中合並假性球麻痹是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該類患者治療可首選針灸,取人迎、天突、風池、金津、玉液等穴。(大部分穴位請參閱圖示,部分穴位由於位置特殊而未標出。)

  推拿治療

  推拿對卒中後遺症患者有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緩解痙攣的作用, 常用手法包括滾、搖、拿、捏等放鬆手法, 以患側肢體為主, 配合點按背部穴位, 10次為一療程。

  此外,推拿治療常與針灸相配合實施。在針灸治療結束後對患側肢體施以輕刺激手法推拿,自遠端向近端捏、滾、推、搓患肢,捏拿患肢主要肌群,最後還可進行患肢關節的無痛性被動活動,用力宜輕緩。

  腧穴推拿是中醫卒中推拿治療的另一種常用方法,可取頭麵、頸項部的印堂、睛明、風池、風府及肩井等穴,施以按、抹、掃散、拿等手法;上肢部可取尺澤、曲池、手三裏及合穀等穴,施以按、揉、拿、撚、搖等手法;背部和下肢部可取天宗、肝俞、膽俞、膈俞、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伏兔等穴,施以滾、按、揉、搓、擦等手法。

  中藥治療

  中醫學將卒中分為以下4種類型,包括陰虛陽亢型、風痰痹阻型、氣虛血瘀型、痰熱腑實型。此外,強調辨證論治,根據臨床表現及病因病機的不同,使用不同方藥。

  陰虛陽亢

  臨床表現 肝腎陰虛、風陽內動,見眩暈、耳鳴、失眠健忘、五心煩熱、手足振顫、兩目幹澀、視物昏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滋陰潛陽、鎮肝熄風。

  方藥 鎮肝熄風湯加減。藥用白芍15 g、天冬15 g、麥冬15 g、玄參20 g、龜板30 g、代赭石10 g、茵陳1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生麥芽10 g、牛膝10 g、甘草10 g 、川楝子10 g。

  風痰痹阻

  臨床表現 脈絡空虛、風邪入中,見手足麻木、肌膚不仁,或見惡寒發熱、肢體拘急、舌淡、苔薄白、脈滑。

  治法 養血和營、祛風通絡。

  方藥 大秦艽湯加減。藥用秦艽10 g、川芎10 g、當歸10 g、白芍10 g、細辛3 g、羌活10 g、防風6 g、黃芩10 g、石膏30 g、白芷10 g、白術10 g、生地黃30 g、熟地黃15 g、茯苓10 g、獨活10 g。

  氣虛血瘀

  臨床表現 氣虛血瘀、經脈痹阻,見肢體麻木、動則乏力、麵色無華、舌淡胖或舌質紫暗有瘀斑、苔白、脈細澀。

  治法 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 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生黃芪30 g、當歸10 g、地龍9 g、升麻6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6 g。

  痰熱腑實

  臨床表現 痰熱互結、上擾清竅,見頭暈煩躁、胸悶納呆、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白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 清熱化痰、瀉濁開竅。

  方藥 涼膈散合溫膽湯加減。藥用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10 g、竹茹10 g、枳殼10 g、龍膽草6 g、車前子10 g、梔子10 g、生地黃30 g、當歸10 g、澤瀉10 g、柴胡10 g。

  社區開展卒中中醫康複的優勢及劣勢

  中醫在治療卒中方麵具有療效可靠、簡便易行、費用低廉等優勢。因卒中康複治療療程較長, 故更適宜在社區內開展。

  然而中醫康複雖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治療體係,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對社區中醫康複發展造成製約。

  因此,應將中醫康複傳統技術和現代康複診療方法結合,逐步建設有特色的中醫卒中康複治療體係,進而促進中醫康複醫學發展。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