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究者近期發表的一項係統性、前瞻性分析表明,急性腦血管事件後前24小時心律失常危險最高,並在前3天內下降。除了已確定的血管危險因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可被考慮作為一個監測功能的分層工具。
德國研究者近期發表的一項係統性、前瞻性分析表明,急性腦血管事件後前24小時心律失常危險最高,並在前3天內下降。除了已確定的血管危險因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可被考慮作為一個監測功能的分層工具。該研究2012年9月6日在線發表於《卒中》(Stroke)雜誌。
前瞻性卒中心律失常監測數據庫(SAMBA)評估了501例急性神經血管患者前入住卒中單元72小時內需要緊急評估和治療的心律失常。
分析發現,25.1%的患者發生了顯著的心律失常,入院後的前24小時發生率最高。嚴重心動過速(室性或室上性>130 bpm)較心動過緩(竇房結功能不全、緩慢性心律失常、2度或3度房室傳導阻滯)發生率更高。NIHSS評估的年齡更大和神經學損傷更嚴重與心律失常獨立相關。
鏈接:
Serious Cardiac Arrhythmias After Stroke
Incidence, Time Course, and Predictors—A Systematic, Prospective Analysis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