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鑒別“帕金森症”是對醫生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巨大挑戰,尤其在疾病早期,這些疾病的表現有很大的重疊性,因此,往往需要結合輔助檢查甚至基因診斷才有可能作出診斷。我們通過臨床實踐中遇到的1例“帕金森症”疑難病例,與大家一起分享鑒別診斷思路。
“運動遲緩、肌僵直、靜止性震顫、姿勢不穩”是帕金森病(PD)的四大運動症狀。其中,“運動遲緩”是核心症狀,若再合並出現其他三大症狀之一,即可被認為存在“帕金森症”表現。
除了PD以外,還有一群疾病同樣可以表現為類似的症狀,但它們對抗帕金森病藥物的反應差、病情進展更快、預後差,這群疾病被稱為“非典型帕金森綜合征”(atypical parkinsonism),也被稱為“帕金森疊加綜合征”。根據病理研究結果,這群疾病被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突觸核蛋白病(synucleinopathies),包括路易體癡呆(DLB)和多係統萎縮(MSA);另一類為tau蛋白病(tauopathies),包括進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質基底節變性綜合征(CBS)。隨著神經遺傳研究的進展,額顳葉變性(FTLD)的致病基因被發現與PSP和CBS有關聯。在染色體17連鎖性額顳葉癡呆伴帕金森綜合征(FTDP-17)中,帕金森症既可以是典型的PD樣表現,也可以表現為PSP和CBS樣症狀。C9ORF72擴增、染色體3連鎖性FTD(FTD-3)、VCP突變、TARDBP突變、FUS突變也都可以表現為帕金森症。此外,部分脆性X綜合征(FXS)、脆性X震顫/共濟失調綜合征(FXTAS)和脊髓小腦共濟失調(SCA)也可表現為MSA樣症狀。
由此可見,臨床上鑒別“帕金森症”是對醫生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巨大挑戰,尤其在疾病早期,這些疾病的表現有很大的重疊性,因此,往往需要結合輔助檢查甚至基因診斷才有可能作出診斷。
我們通過臨床實踐中遇到的1例“帕金森症”疑難病例,與大家一起分享鑒別診斷思路。
典型病例
69歲女性患者,以“行動遲緩3年,行為言語異常2年,加重3個月”為主訴入院。
現病史
患者2011年(約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行動遲緩、身體僵硬、動作笨拙、步行前傾前屈,走路易跌倒,表情減少,與人交流減少;無肢體不自主抖動,無明顯記憶力減退及定向力障礙。2011年 7月,患者於當地醫院診斷為“帕金森病”,開始服用多巴絲肼0.5片,一天3次,症狀有所改善。2012年上半年(發病後約1年),患者開始出現行為異常,表現為吃飯時突然起身去拿別的物品或彎身去拾取地上的雜物,家屬未在意。2013年4月,患者運動症狀進行性加重,前往上海某醫院就診,多巴絲肼用量調整為1片,一天3次,並加用普拉克索0.25 mg,一天3次,症狀有緩解,無明顯異動症。2013年11月(發病後約2年),患者出現言語較多,表現為重複他人話語或自言自語,無明顯幻覺。行為異常逐漸加重,表現為到處撿垃圾,飲食不知饑飽,外院將其多巴絲肼減為0.5片,一天2次,並加用美金剛1片,一天1次,患者言語行為異常減輕,但出現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坐立不穩。2014年2月24日,患者來我科住院治療,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17分,調整治療為多巴絲肼0.5片,一天3次,普拉克索0.125 mg,一天3次,症狀有所緩解後出院。出院後患者精神行為異常症狀又較前加重,出現罵人、用手抓飯、吃飯時口角流涎、隨地吐痰等症狀。近3個月來,家屬發覺患者行動笨拙加重,走路易摔倒,床上翻身困難,言語行為異常加重,自覺壽命將盡,哭笑無常,語無倫次,自言自語,重複語言,情緒不穩定,易傷心流淚,稍有不順即發脾氣,睡眠欠佳,大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
既往史
患者10年前患“精神障礙”,表現為睡眠減少,大約每天2~3小時,曾於某醫院心理科就診,診斷為“抑鬱症”,服用文拉法辛及舒必利治療,半年後停藥,症狀基本緩解。高血壓病史4年,最高血壓150/90 mmHg,間斷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天1次治療,血壓控製良好。1年前有左眼白內障手術史。
個人史
無特殊。
家族史否認陽性家族史。
神經科查體
神誌清楚,言語清晰,重複性少量言語,反應遲鈍,記憶力尚可,計算力、定向力不合作,左眼睜眼失用,眉心征陰性,雙眼各向活動度尚可,右側直徑3 mm,對光反射靈敏。左側瞳孔不規則,對光反射消失。雙側額紋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懸雍垂居中,咽反射正常。鼓腮、露齒、吹哨動作正常。頸部肌張力高。四肢肌張力增高,左側明顯,四肢肌力正常,雙側腱反射對稱(++),雙側巴氏征陰性,雙側掌頦反射陰性,腦膜刺激征陰性。深淺感覺檢查不合作。跟膝脛試驗、輪替試驗笨拙,閉目難立征陰性。直線行走時步態基本正常,後拉試驗陽性。
輔助檢查
常規生化未見異常。MMSE:11 分(文盲)。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 5 分(文盲)。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未見明顯異常。DAT-SPECT:雙側尾狀核和殼核DAT分布減少,右側較明顯(圖1)。FDG-PET:右側額顳葉代謝減低(圖2)。
疾病分析
定位診斷
查體發現患者頸部肌張力高,四肢肌張力增高,左側明顯,雙側跟膝脛試驗、輪替試驗笨拙,後拉試驗陽性。結合病史中有行走緩慢、床上翻身困難、走路易摔倒等表現,確定為“帕金森症”,定位於錐體外係,黑質紋狀體通路受損。DAT-SPECT進一步支持該通路受累。
查體發現患者重複性言語,語量少,反應遲鈍,記憶力尚可,計算力、定向力不合作,左眼睜眼失用,結合病史有異常行為、抑鬱情緒、性格改變等表現,定位於皮層高級功能受累,包括額葉、顳葉、頂葉功能受累。MMSE和MoCA檢測支持執行功能障礙、視空間障礙、語言、記憶障礙。FDG-PET進一步支持顳葉功能障礙。定性診斷
根據定位診斷可發現該患者同時表現為“帕金森症”和“癡呆”,定性診斷可以從“帕金森症”的鑒別診斷這一思路出發。
患者為69歲老年女性,66歲發病,病程3年餘,起病隱匿,逐漸進展,首發症狀為“帕金森症”,首先要鑒別的是該患者是否為原發性PD。
該患者是否為偏側起病,病史未能詳細提供,但從查體來看,該患者以左側為重,病情進行性加重。這兩項支持PD的診斷。但除此以外沒有明顯的其他支持證據,且症狀雖對左旋多巴製劑有反應,但效果不佳。尤其在疾病早期,約在發病1年左右即出現行為異常,並進行性加重,同時出現言語異常,表現為重複語言,語量減少,即出現明顯的行為和認知障礙。盡管帕金森病癡呆(PDD)除了PD的表現外,也會出現認知障礙,但PDD的認知障礙在早期主要表現為執行功能障礙,即“皮質下癡呆”的特點。而該患者的行為和言語異常更傾向於“皮質性癡呆”。因此,該患者基本排除原發性PD和PDD的診斷。
其次,該患者無腦卒中、腦外傷、腦炎病史,無神經安定藥物、抗精神病藥物長期使用史。雖在10年前曾因“抑鬱症”服用文拉法辛及舒必利,但半年後停藥。故基本排除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可能。
綜上,該患者定性診斷考慮為“帕金森疊加綜合征”。
最終診斷
在眾多“帕金森疊加綜合征”中,首先排除MSA,因該患者除錐體外係和皮層功能障礙外,無其他係統損傷依據。
DLB的核心症狀是PD樣表現及認知波動,該患者無明顯認知波動,也無視幻覺,故基本不考慮DLB。
PSP、皮質基底節變性(CBD)和FTLD均屬tau蛋白病,如前所述,三者在臨床上有許多重疊,在疾病早期鑒別困難。PSP的特征性眼動異常及CBD的特征性肢體失用和異肢現象均未表現出來,但借助於PDG-PET提示的右側額顳葉代謝減低,我們更傾向於CBD的診斷,但這是否為FTLD相關基因導致的CBD尚難定論,還需要隨訪,以及可能的基因檢測。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