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卒中學會(CSA)第一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TISC)2015新聞發布會於2015年6月27日(9:40)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上海中山醫院副院長汪昕教授,主持了本場新聞發布會,與眾多國內外神經科權威專家一起就中國卒中學會的發展方向和國際合作發展策略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5專題報道 中國卒中學會名譽會長王隴德院士、世界卒中組織-WSO主席Davis
中國卒中學會(CSA)第一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TISC)2015新聞發布會於2015年6月27日(9:40)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上海中山醫院副院長汪昕教授,主持了本場新聞發布會,與眾多國內外神經科權威專家一起就中國卒中學會的發展方向和國際合作發展策略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卒中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5專題報道(CSA&TISC2015)
中國卒中學會名譽會長王隴德院士、世界卒中組織-WSO主席Davis教授、中國卒中學會執行副會長王擁軍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急診介入科主任繆中榮教授、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洪波教授分別就卒中治療現狀及最新進展進行了精彩解讀,並對最新的急性卒中血管內治療技術在中國規範的推廣、培訓、質量控製和把關進行了展望。
王隴德院士首先為大家重點介紹了目前卒中血管內治療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及最新的臨床研究證據,並對這項新技術在中國的應用進行了展望。在中國,腦卒中已成為國民第一位死因,也是第一位致殘原因,中國腦卒中的防治水平亟需提高。2014年,腦卒中防治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即血管內治療。2015年,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來自荷蘭、加拿大、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及西班牙的五項血管內取栓治療的臨床隨機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符合研究病例入選標準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血管內取栓治療後,可明顯提高血管再通率和腦組織再灌注程度,並有良好的神經功能預後,其中四項研究,由於中期試驗組療效顯著而提前中止了研究。
歐美專家發表專家共識指出,此項療法療效明確,治療獲益明顯大於風險,研究人群眾多,數據源於多個隨機試驗或meta分析,因而將其循證醫學證據列為ⅠA級證據。2015年,中國專家領先於歐美國家變更了指南,製定了《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5》。這項治療急性腦卒中的重大技術變革是我國提高卒中治療療效,改善卒中患者預後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國能夠開展血管內取栓治療的醫院尚不足50家,每年取栓數量也不足1800例。因此,我國急需廣泛開展技術培訓,穩步並規範的推廣此項新技術,以便讓更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獲益!
對於卒中防治而言,“時間就是大腦”!王隴德院士表示希望諸多醫學傳媒機構一起向廣大患者及家屬宣傳卒中急救知識,實現“兩個盡早”:其一,出現相關症狀的患者不要等待,應盡早到達具備溶栓和取栓資質的醫院就診,其二,讓患者了解哪些技術能夠幫助患者減低病死率,改善預後,明確溶栓和血管內取栓對於缺血性卒中的良好療效,獲益遠大於風險,讓患者配合醫院盡早做出決定,爭取寶貴的診治時間。
Davis教授隨後對腦卒中的診治現狀發表了見解,他認為現在卒中治療出現了巨大的革命性改變,很多卒中是由血栓阻斷血流造成,全球每年至少大概有10%的患者(即全球約200-300萬患者)適合進行取栓治療,目前的重要任務是讓病人和家屬了解這項技術,讓患者及時到有資質有條件的醫院獲得治療。Davis教授表示,血管內取栓是個巨大的進步,堅信中國會在此項技術上將有良好的質量控製與把關,中國在支架取栓方麵將會引領世界趨勢!
洪波教授介紹了目前國際臨床研究發生的一些改變,主要的三大改變之處在於:1)篩選標準為入選有大血管阻塞的病人;2)強調機械取栓方法,大多數病人采取了新一代的支架取栓裝置;3)多數研究強調病人有缺血半暗帶,腦組織未完全壞死。既往研究顯示,雖然患者血管實現了再通,但臨床預後並不好。現在這些研究提示,合理篩選病人,對有價值的病人進行取栓,不僅再通率高,而且能提高病人3個月自理可能性。這些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每治療3-4個病人,就可能有1個病人獲得生活自理能力,從而為將來的卒中治療創造良好的基礎!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