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第1屆中國卒中學會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5精彩擷英

作者:大會組委會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5-07-03
導讀

         彙聚力量 傳遞正能量 共護健康 2015年6月26-28日,中國卒中學會第一屆年會攜手天壇會,宛如大會主形象閃耀著無限的光芒、透射著無限的正能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精彩亮相!來自國內外腦血管病領域權威機構專家學者和廣大醫師共約10000多人共襄盛會,炫目的開幕式一幕幕一曲曲,讓與會者親身感受到了這是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夏天!

        ——彙聚力量 傳遞正能量 共護健康

        2015年6月26-28日,中國卒中學會第一屆年會攜手天壇會,宛如大會主形象——閃耀著無限的光芒、透射著無限的正能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精彩亮相!來自國內外腦血管病領域權威機構專家學者和廣大醫師共約10000多人共襄盛會,炫目的開幕式一幕幕一曲曲,讓與會者親身感受到了這是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夏天!

中國卒中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5專題報道(CSA&TISC2015)

        為讓更多關注此次大會的廣大醫療界同行了解大會盛況,上海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汪昕教授主持了新聞發布會,在開幕式後向大家進一步闡述了此次大會的亮點和內涵,讓大家進一步體會到2015年天壇會是其發展曆程中又一個裏程碑式的轉折點!

發布會現場

        一、急性卒中血管內治療迎來了春天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士,世界卒中組織(WSO)主席Stephen Davis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主任繆中榮教授及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洪波教授就該主題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2015年,新英格蘭雜誌連續刊登6個國際臨床研究(其中MR CLEAN、ESCAPE、EXTEND-IA、SWIFT PRIME和REVASCAT臨床試驗是采用Solitaire™ FR進行支架取栓)顯示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介入取栓治療明顯優於靜脈溶栓和常規內科治療方法,這是在近幾年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療研究陰性結果滯步不前之際,取得的革命性突破,歐洲美國相繼發布專家共識,建議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取栓治療為首選治療方法。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專家委員會也組織國內專家撰寫了《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指南2015》,首次在指南中將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提高到I級推薦,A類證據。但是中國目前能夠開展介入取栓的醫院不到50家,每年取栓病例不超過1800例。隨著指南發布,這項技術將會出現大幅度的推廣和應用,估計會達到10000例/年,因此迫切需要國家對這項技術進行規範和指導,以利於這項新技術在中國穩步安全推廣,使更多的急性期患者獲益。

        王院士對此指出了兩個“盡早”:一是盡早將患者送至有技術條件的醫院,這需要大眾了解哪些是有治療資質的醫院;二是患者應配合醫生盡早做出治療決定,不錯過治療時間窗,這需要患者或家屬能了解哪些技術能治療相應卒中。Stephen Davis教授談到目前全球約10%~20%的病人適合取栓,患者符合大血管閉塞並存在缺血半暗帶,治療采用新一代支架;但取栓是比溶栓更為複雜的治療技術,需要對醫師進行培訓,中國在支架介入治療領域發展迅猛,相信未來在神經介入治療領域,中國將引領全世界。

        繆中榮教授提及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血管內治療研究成功率高於已公布的國際臨床研究結果,中國的研究結果將於今年8月份前後公布。

        二、PROMISE項目階段性研究結果發布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徐安定教授介紹了PROMISE-CHINA研究(醫院靜脈溶栓流程再造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應用)的中期結果。這是一項前瞻性、全國多中心的縱向、非隨機、隊列研究,從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全國35家研究分中心共上報病例1715例,總的平均溶栓率是62.57%,從門診至溶栓的時間(DNT)≤60min比例平均 43.90%。在“十一五”計劃國家卒中登記(CNSR)項目中,發病3 h內到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比例約20%, 時間窗內到院的患者溶栓比例為7%~9%,而美國get with the guideline-stroke項目中,發病2h內到院者超過70%。

徐安定教授

        作為醫院團隊,對院前延誤、轉運等幾乎無能為力,歐美改善溶栓的急診流程方法不能完全應用於中國。院內溶栓急診流程再造方法總結為:一是接診疑似卒中患者後,第一時間激活卒中團隊(臨床相關科室);二是對患者進行檢查的同時,進行知情談話,並準備溶栓藥物;三是做完檢查確診後,就地進行溶栓,如急診室、CT室。

        三、中國卒中學會海外華人聯盟(CSAOC)

        每一位中國人無論走到天涯何方,都懷著一顆拳拳回報祖國的赤子之心,他們積攢著每一份努力以待機會回報祖國。中國卒中學會的成立,不僅引起了國內廣大醫師的關注,也引起了全球從事腦血管病華人的關注,借此良機,美國羅馬琳達大學終身教授、生理係主任、腦損傷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教授發起並創辦了中國卒中學會海外華人聯盟(CSAOC),該聯盟將彙聚海外華人的強大學術力量,溝通海內外腦血管病專家學術團隊,為中國的腦血管病防治事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正如張和教授所說——“如何讓中華民族的腦血管病防治事業登上世界的頂峰,是每一位華人腦血管病醫師的心聲”,借助天壇會、借助中國卒中學會海外華人聯盟,中華民族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們將齊心攜手共同努力!

        四、中國卒中學會首刊英文雜誌——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中國的腦血管病防治事業正蒸蒸日上發展中,如何將中國的臨床研究成果展示給全世界,這是中國卒中學會創立首個英文雜誌的初衷。正如中國卒中學會執行副會長王擁軍教授所說,選擇期刊運營非常成熟的BMJ出版集團,是希望學會的官方雜誌能夠盡快走出去,不僅向世界展示中國卒中界頂尖研究,也致力吸引全球優秀的文章,將其打造為一本真正國際化的期刊。該雜誌將由王擁軍教授擔任主編,由BMJ出版集團負責全部出版事宜,未來國內外學者將可免費閱讀該雜誌的全文。

        該雜誌也是BMJ集團在中國合作的第一本期刊,BMJ出版集團出版人Janet Flaherty女士表示,他們看到了中國強大的專家學術團隊和技術力量及取得的一係列可喜研究成果,相信這本雜誌將會為眾多關注中國研究發展的國際腦血管病學者開啟一扇了解中國視野的窗戶,同時希望借此期刊在中國開展更多的學術合作。

        五、中國卒中學會(CSA)與世界卒中組織(WSO),美國心髒學會/美國卒中學會(AHA/ASA)合作展望

        世界卒中組織主席Stephen Davis教授、Stroke雜誌主編Marc Fisher教授和天壇醫院重症腦血管中心主任劉麗萍教授共同介紹了中美卒中領域權威機構的合作和交流。期刊雜誌、學術大會和繼續教育是每一個學會機構非常重要的學術內容,中美學會機構也將在這些方麵開展合作交流。首先是和AHA/ASA,已開展的合作是其官方雜誌Stroke,其中文版自去年天壇會已在全國出版發行;和WSO的具體合作是努力爭取WSO每2年一次的世界卒中大會在中國召開;未來在卒中研究、各種教育培訓等方麵,中國卒中學會將與美國這兩大權威機構開展交流和合作。

        六、中國卒中中心聯盟(CSCA)建設

        王擁軍教授和王伊龍教授介紹了中國卒中中心聯盟。CSCA是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神經內科醫療質量控製中心和中國卒中學會聯合發起的中國卒中醫療質量持續改進項目,這是聯合政府、學會、醫院力量推進的中國卒中規範化臨床診療管理體係,旨在推進我國標準卒中中心的建設,建立基於當地急救係統的接轉診模式(接轉診APP),製定卒中規範化診療的標準操作流程(製定工具),構建中國卒中醫療質量持續改進模式(患者數據庫),開展臨床實踐教育培訓(臨床醫護)。

 王擁軍教授

首批加入CSCA醫院授牌儀式

        開幕式上啟動了中國卒中中心聯盟項目,並公布了全國幾大區域的核心示範醫院名單。參加該聯盟的醫院先提出申請,經資質評估後,合格醫院由中國卒中學會授牌卒中中心,各卒中中心將實行全程數據采集、管理與監控,每2年進行一次重新評估授牌,從而在中國建立起區域輻射式的卒中中心聯盟體係,實現醫院資源的優化配置,普及臨床規範,改善二級預防,整體提升我國的卒中醫療服務質量,降低卒中帶來的巨大危害。

        七、中國卒中學院

        開幕式上開啟的中國卒中學院項目是中國卒中學會創辦的麵向腦血管領域醫師和科研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和學術交流平台。該學院整合卒中領域的專家資源,麵向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醫師設置不同係列的課程體係和教育工具,未來還將納入適合中國的國外優秀教育培訓資源。

趙繼宗院士、徐安定教授、董強教授和王曉民教授主持中國卒中學院開學典禮

        學院教育培訓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為方便工作繁忙的臨床醫師隨時隨地學習和交流,移動客戶端卒中學院APP包括6大核心功能:會議視頻、基礎培訓,文獻瀏覽、移動查房、網絡會議、國際在線,從而為腦血管醫師和科研人員提供一個係統化、全麵化、規範化和持續化的繼續教育學習體係,並為促進各級醫院臨床診療水平的同質化提供重要輔助力量。

        八、中國卒中臨床研究創新計劃

        伴隨中國臨床研究的興起,規範提升我國腦血管病臨床研究的質量,就成為中國卒中學會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為配合學會即將成立的“臨床研究部”,學會在企業讚助下發起了“中國卒中臨床研究創新計劃”項目,旨在進一步提升醫生臨床研究能力,培養卒中臨床研究人才,改變中國臨床研究現狀,縮小我國與國際之間的差距。

        該計劃於2015年3月在北京正式啟動,項目分為培訓期(至2015年11月)、選拔期(2015.12-2016.06)、實踐期和階段成果發布期幾個階段。培訓期由北京天壇醫院臨床研究試驗與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神經係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工作委員會主任王伊龍教授帶領講師團, 在全國20餘個重點城市開展培訓,內容涵蓋“臨床研究科研設計方法”、 “臨床研究的調查表設計”、“臨床研究設計與組織模型”、“腦血管病臨床研究組織與管理”、“缺血性卒中病因診斷分型”等多個主題。選拔期由醫師設計卒中臨床研究課題參與城市賽,晉級後選手將在2016年天壇會參加全國總決賽“十佳研究方案”,入圍的十名參賽者將獲得總計100萬的研究讚助基金,開展臨床研究。2017年3月,“十佳研究方案”發布階段研究成果論文,經評選後第一名論文得主將獲得到資助到美國知名醫學研究機構進修3個月。歡迎廣大臨床研究醫師積極參與,為中國的腦血管病研究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中國卒中學會三大獎項揭曉

        大會開幕式揭曉了中國卒中學會的三大獎項:中國卒中獎、創新研究獎和終身成就獎。來自美國羅馬琳達大學的張和教授榮獲中國卒中獎,2004年他提出了蛛網膜下腔出血早期腦損傷的新概念,已經開始改變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實踐和管理;2012年提出了血管神經網絡的新概念,推動了腦卒中病理生理的研究。他發起並創辦了國際華人腦卒中同盟及神經科學轉化研究協會,他在國內外神經科學領域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力,為推動中國卒中防治在國際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積極重要的貢獻。

王隴德院士為張和教授頒發“中國卒中獎”

        “創新研究獎”授予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的施福東教授團隊,為表彰其在“腦卒中的免疫機製和免疫幹預”上做出的成績。在過去二十年,針對急性卒中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不多。施福東教授帶領的團隊應用免疫調節劑芬戈莫德對卒中免疫炎性機製進行了係列研究,發現通過對急性腦出血、腦梗死患者進行短暫的免疫幹預,可抑製免疫細胞侵入中樞係統、中樞炎症反應,穩定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和病灶體積的擴大,可能促進了神經功能恢複。該研究成果在JAMA Neurology 和 PNAS 發表。

世 界 卒 中 組 織 主 席 斯 蒂 芬·戴 維 斯(Stephen Davis)教授為施福東教授頒發“創新研究獎”

        本屆大會最重要的獎項——“終身成就獎”授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的饒明俐教授。今年已83歲高齡仍精神矍鑠的饒教授,至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智慧才華、開拓進取成就了她人生每一個階段在腦血管病領域的累累碩果;治病救人、教書育人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樂,她無怨無悔奉獻著她的一生,成就了她在病人心目中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好醫生,她桃李滿天下,是學生們一生尊敬愛戴的恩師,其事跡被英國劍橋、美國IBM及《中國當代醫學家薈萃》等20多部名人辭典、傳記收錄。開幕式上響起久久不絕的全場掌聲有力表達了醫療界同行對老前輩的尊敬、認可和讚美!

趙繼宗院士為饒明俐教授頒發“終身成就獎”

       十、 “紅手環誌願者服務團”創立

        開幕式上正式成立的“紅手環誌願者服務團”是中國卒中學會設立的健康公益組織,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神經科主任王少石教授擔任該公益服務團的秘書長。紅手環服務團旨在為中國的老百姓做腦血管疾病防治相關的健康公益事情, 正如紅手環精神所示:“堅定執著、無私奉獻、守護健康、服務社會”,傳播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把健康和幸福送給大眾,提升大眾健康!紅手環誌願者服務團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發展壯大離不開每一位誌願者的加入和社會團體的支持。為中國的老百勝謀福祉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祈願越來越多的誌願者和社會團體加入,不斷壯大紅手環服務團力量和踐行紅手環精神!

        總結

        此次學術大會像一個森羅萬象的萬花筒,像一個開啟十方渠道的樞紐站,像一個引領前方之路的光明塔,像一個連接腦血管病領域海內外人士友誼和文化交流的立交橋,又像一個孕育腦血管領域可喜成果的大花圃,在這裏,我們能看到春季裏的播種和耕耘、夏季裏的努力和成長,還有秋季裏收獲的喜悅和芬芳,讓我們繼續滿懷對美好明天的希望和期待,祈禱祝福我們在腦血管防治事業的下一個征程更精彩更動人!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