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3歲,2年前因“突發右側肢體活動障礙、失語、神誌不清”就醫。臨床診斷:腦梗塞。治療後病情平穩,患者目前神誌清,反應遲鈍,存在吞咽困難,窪田飲水試驗5級,為防嗆咳長期留置胃管。患者自起病以來,精神萎,胃納較差,大便5~6日1次,體重2年內下降約5 kg,現為求營養支持就診於營養門診。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腦梗塞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腦梗塞可導致患者意識障礙、吞咽困難、電解質紊亂和應激性潰瘍等並發症,如果處理不當,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許多循證醫學研究證實,營養不良與腦梗塞的不良結局顯著相關。因此,腦梗塞患者的營養支持逐漸受到重視。
病例介紹
一般情況 患者男性,73歲,2年前因“突發右側肢體活動障礙、失語、神誌不清”就醫。臨床診斷:腦梗塞。治療後病情平穩,患者目前神誌清,反應遲鈍,存在吞咽困難,窪田飲水試驗5級,為防嗆咳長期留置胃管。患者自起病以來,精神萎,胃納較差,大便5~6日1次,體重2年內下降約5 kg,現為求營養支持就診於營養門診。
既往史 否認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體格檢查 身高170 cm,體重約50 kg,體質指數(BMI) 17.3 kg/m2。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紅細胞計數3.1×1012/L,血紅蛋白98 g/L;血生化:總蛋白56 g/L 、白蛋白30 g/L;血脂、腎功能和血糖水平均正常。
膳食調查 每日家屬予鼻飼:米湯 200 ml,牛奶250 ml,魚湯(肉湯)200 ml,果蔬汁250 ml,藕粉200 ml等。
運動情況 無運動。
患者營養治療方案
營養評價 患者白蛋白為30 g/L,體重2年內下降5 kg,營養評價為中度營養不良。膳食調查可見,患者目前進食以流質為主,熱量低、蛋白質供給量少,不足以維持機體需求。
營養支持途徑 患者胃腸功能正常,但存在重度吞咽困難,目前鼻胃管留置中,故建議腸內營養(管飼),但須對家庭護理人員講解操作方法,如鼻飼時患者體位、營養液溫度和定時衝管等。
營養配方選擇 患者目前在家庭接受護理,且胃腸道功能好,但營養狀況較差,故可選擇自製勻漿膳配合腸內營養液。
營養供給情況 患者老年男性,身高170 cm,體重50 kg,BMI 17.3 kg/m2,臥床。為糾正營養不良和滿足機體營養需求,建議每日能量供給1500 kcal(在胃腸道可耐受的前提下,勻漿膳提供1000 kcal,腸內營養液提供500 kcal),可將日常飲食烹調加工後攪碎為糊狀,在炒熟後用食品加工機攪碎,少量多次通過鼻飼管給予。每日飲食應包括米飯225 g、肉類100 g和蔬菜300 g。
為糾正患者營養不良,可添加腸內營養液成品。該患者無其他慢性疾病,因此可選擇整蛋白型腸內營養液(每日提供能量約為500 kcal)。
營養監測與隨訪 患者家屬應記錄患者每日進食量、尿量和糞便性狀,並定期評估患者營養狀況和及時調整腸內營養支持方案。
食譜舉例
國外相關營養指南
2008年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 (NICE)關於腦卒中營養指南的推薦如下。
評價每位患者的吞咽功能 患者如果存在吞咽困難,應由專業人士確定其吞咽功能,並供給適當質地的食物和飲料,以免發生誤吸。
每周1次對患者進行營養不良及營養不良風險篩查 評價內容包括:體質指數、體重丟失百分數、飲食減少持續時間和將來營養素攝入減少的可能性。醫生可以采用營養不良通用篩查工具(MUST)。在篩查營養不良和營養不良風險時,應注意吞咽困難、口腔健康和患者自我進食能力喪失對營養治療的潛在不良影響。無營養不良的患者不需要常規給予營養支持。對於存在營養不良的患者,可通過口服營養補充劑、特殊飲食指導和管飼等方式幹預。如果經口飲食不能滿足患者營養需求,應經鼻胃管或胃造口術,開始腸內營養治療。此外,醫務人員還須評估和維持患者水電解質平衡。
營養治療原則
營養評價 腦梗塞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故應定期對其進行營養評價,包括體重變化、相關實驗室指標、膳食回顧調查及進食情況(咀嚼、吞咽能力等),以便早期發現機體功能紊亂相關症狀和體征,對製定個體化營養支持方案有重要價值。
營養支持途徑選擇 在選擇營養支持途徑前,應先評估患者吞咽情況。對於無吞咽困難或輕度吞咽困難患者,可正常經口進食;中度吞咽困難者存在誤吸風險,須限製經口攝入食物,改變食物質地,並部分添加營養補充劑;重度及極重度吞咽困難者存在高誤吸風險,須禁止經口進食,采用腸內營養(管飼或經皮內鏡下胃/空腸造瘺術)。若患者存在腸內營養禁忌證,則應靜脈營養。
能量 在估算能量需要量的同時,應考慮患者是否存在神經係統紊亂和其他臨床症狀。對肥胖患者,可供給較低的能量攝入[20~25 kcal/(kg·d)];體重正常者需能量25~30 kcal/(kg·d)以維持體重;體重低下者或因癲癇等導致機體能量消耗較高的患者,需要能量較高,達35~40 kcal/(kg·d)。患者可能同時伴有胃腸道功能失調,應逐步增加營養供給量,且需要密切監測。
蛋白質 能量/蛋白質攝入不足,可減少蛋白質合成。為避免營養不良,蛋白質供給量應至少包括1g/kg的優質蛋白,亦有研究證實,高於1.5 g/kg的蛋白供給量並不增加其合成。
液體需要量 成人平均液體需要量為30~40 ml/(kg·d)。癲癇、呼吸損害和吞咽紊亂等患者需評估實際需要量後進行調整。
製作方法 按照上述食譜,將每餐食物洗淨、切碎、烹飪熟後放入家用食物加工機搗碎,打成勻漿,少量多次喂給患者。
應用時注意事項 包括:① 現配現用,冰箱放置<24 h;② 溫度:勻漿膳溫度在37℃~40℃,以接近體溫為宜,避免過冷或過熱;③ 濃度:從低濃度開始,逐漸增至所需濃度,以防腹瀉、腹脹等消化道不適症狀發生;④ 速度和每餐食量:緩慢勻速推注,每天5~8餐,每餐100~300 ml,總量1500~2000 ml/d;⑤ 配製勻漿膳時按照相對無菌原則,防止病菌汙染;⑥ 患者體位:采用坐位或半臥位(床頭抬高30~45°),以防嘔吐或誤吸;⑦ 每次推注前先檢查鼻飼管位置是否正確、通暢,患者是否存在胃瀦留。在每次管飼前先抽胃內容物,若抽出的上一頓的喂飼的營養液殘留量>250 ml,則應暫緩喂飼,半小時之後再次抽取檢查;若瀦留物少於150 ml,即可再次喂飼。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