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靜脈共同腔閉鎖產前超聲誤診為完全型肺靜脈異位引流一例
孕婦,25歲,孕1產0。於2016年9月28日孕24周在青島市膠州中心醫院行常規胎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胎兒各生物學測量指標符合孕24周+3超聲表現,腹部橫切麵顯示胃泡位於左側,其後外側脾髒未顯示,下腔靜脈與腹主動脈位於脊柱同側(右側),下腔靜脈位於腹主動脈右前方(圖1A);胸骨旁四腔心切麵顯示心髒位於右側胸腔內,心尖朝向右前下方,心室右襻,四腔心對稱,十字交叉結構消失,房間隔下部和室間隔膜部連續性中斷,僅顯示一組共同房室瓣,房室連接未定(圖1B);肺動脈長軸切麵顯示主肺動脈和左、右肺動脈內徑細窄,內徑寬分別為0.21、0.20和0.20 cm(圖1C),彩色多普勒非標準三血管切麵顯示主肺動脈內逆灌血流信號(圖1D);雙心房切麵見右上腔靜脈回流入右心房,永存左上腔靜脈回流入左心房(形態學右心房)(圖1E);彩色多普勒胸骨旁四腔心切麵見心房內壁光滑,未見肺靜脈開口,心房後方探及一細窄花色血流信號(圖1F)。超聲診斷:右旋心、右側異構、雙上腔靜脈、完全型房室間隔缺損、肺動脈閉鎖、完全型肺靜脈異位引流(考慮心上型)。建議上級醫院產前診斷中心確診。孕婦選擇終止妊娠。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後,對胎兒進行屍體解剖,顯示:雙側肺髒左側3葉,右側3葉(圖2A);中位肝;心髒位於右側胸腔,雙側心耳呈形態學右心耳,主動脈起源於左心室,肺動脈起源於右心室,雙上腔靜脈,永存左上腔靜脈彙入左心房(形態學右心房),右上腔靜脈彙入右側形態學右心房(圖2B),肺動脈起始段閉鎖,主肺動脈、左肺動脈內徑狹窄(圖2C),肺門處左、右肺靜脈形成肺靜脈共同腔,周圍未見引流垂直靜脈(圖2D),胸部降主動脈右側發出1支大的體-肺動脈側支進入右肺(圖2E),胸部降主動脈左側發出2支大的體-肺動脈側支進入左肺(圖2F),剖開心室及心房顯示房間隔下端及室間隔膜部缺損,前後共同瓣形成。產前超聲診斷與引產屍體解剖基本符合,但產前超聲將肺靜脈共同腔閉鎖誤診為完全型肺靜脈異位引流。
討論
肺靜脈共同腔閉鎖是一種極少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分為完全性和部分性肺靜脈共同腔閉鎖。完全性肺靜脈共同腔閉鎖指左、右肺靜脈在肺動脈下組成共同腔,不與左心房,亦不與其他心腔或體靜脈相溝通。部分性肺靜脈共同腔閉鎖指部分肺靜脈在肺動脈下組成共同腔,部分肺靜脈回流入左心房或其他心腔,或與體靜脈相連。1962年,Lucas等[1]首先描述了肺靜脈共同腔閉鎖。國內目前僅檢索到7例報道,其中3例為嬰幼兒合並肺淋巴管擴張症[2],另外4例胎兒屍體解剖發現不伴肺淋巴管擴張及肺內血管改變,究其原因考慮與胎兒的血流動力學有關[3-4]。胎兒肺無呼吸功能,肺動脈血僅小部分(5%~10%)入肺,再由肺靜脈回流到左心房,這時肺動脈的大部分血液經動脈導管注入降主動脈;胎兒出生後,胎盤循環中斷,新生兒肺開始呼吸活動,動脈導管、靜脈導管和臍血管廢用,出現完整的肺循環。由於肺壓力逐漸增加導致右心室壓力增加及心肌肥大,繼發肺淋巴管擴張[5]。因此,胎兒肺靜脈共同腔閉鎖時血流動力學受影響較小,而生後影響嚴重,往往表現為發紺、呼吸循環衰竭、酸中毒等。肺靜脈共同腔閉鎖預後很差,常是致命的,很少見到患兒存活4周以上;但是近年來隨著對肺靜脈共同腔閉鎖認識的提高和手術技術的改進,少數病例經過有效治療可以存活,可能與該類患兒具有其他肺循環有關(如小的肺靜脈交通支、支氣管靜脈循環、肺動靜脈畸形引流等)[6]。肺動脈閉鎖是指心髒具有2個心室,房室連接通常相一致。主動脈單個出口,心室與肺動脈之間沒有直接的血流流通,肺動脈的血流供應來自未閉的動脈導管和/或其他主動脈的側支循環[7]。肺動脈閉鎖可分為3型,A型指原位肺動脈存在,沒有體肺側支血管,肺血流由動脈導管供應;B型指原位肺動脈發育不良及體肺側支存在,肺血流由肺動脈、體肺側支血管供應;C型指肺動脈缺失,動脈導管缺如,肺血完全由大的體肺側支血管供應[8]。本例胎兒肺動脈閉鎖為B型,產前超聲檢查未能清晰顯示雙側肺髒大的體肺側支血管供應,對肺靜脈共同腔閉鎖未予提示,甚至誤診為心上型完全型肺靜脈異位引流,分析原因可能是肺靜脈共同腔細窄,且位於心房後壁,彩色多普勒見肺靜脈共同腔內血流信號與心房內的血流信號混疊,故誤認為是完全型肺靜脈異位引流所形成的肺靜脈共同腔。以上提示,當產前超聲提示胎兒肺靜脈共同腔,而不能清晰顯示肺靜脈共同腔的垂直靜脈引流時,應想到肺靜脈共同腔閉鎖的可能。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