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了單角子宮與妊娠丟失、異位妊娠等生育障礙之間的聯係,並提供了對臨床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見解和建議。
【CMT&CHTV 文獻精粹】
導語:本文探討了單角子宮與妊娠丟失、異位妊娠等生育障礙之間的聯係,並提供了對臨床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見解和建議。
單角子宮(unicornuate uterus)作為較罕見的子宮畸形類別,對女性的生育能力構成了重大挑戰。據統計,單角子宮在女性中的發生率大約為1/500,占所有子宮畸形的4%~10%。單角子宮的形成源於中腎旁管(Müllerian duct)完全或部分發育不全,同時常伴有單側腎發育不全等泌尿係統異常。此外,單角子宮的女性在生育過程中流產、異位妊娠、早產和難產等風險也會更高。然而,由於診斷手段的局限性,以及患者群體選擇的偏差,單角子宮對生育結果的具體影響仍存在認知不足。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曾發表過一篇題為“Reproductive Outcome in 326 Women with Unicornuate Uterus”的研究文章,為這一領域提供了新視角和深入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旨在評估單角子宮女性的生殖結局,並與無先天性子宮異常的女性進行比較。研究對象為2008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間,在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CLH)就診的16歲及以上女性且經陰道或經直腸超聲被診斷為單角子宮患者,對照組為同期在該院就診、子宮形態正常的女性,根據年齡和體重指數,按1:1比例進行匹配。研究的主要終點是活產率(live-birth rate),次要終點包括妊娠丟失(包括流產、異位妊娠和妊娠終止)、早產、分娩方式以及伴隨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和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此外,研究還特別關注了功能性殘角(functional rudimentary horn)妊娠率及其對生育結果的影響。
研究結果
活產率差異明顯
本研究核心結果之一為單角子宮女性的活產率明顯低於對照組。具體數據顯示,單角子宮組的活產率為47.4%,而對照組為57.8%(P=0.004)(表1)。這一結果表明,單角子宮對女性分娩具有負麵影響。
表1 326名單角子宮女性與326名對照組女性的生殖結局比較
流產率增加
在流產率方麵,單角子宮組的總流產率為42.0%,明顯高於對照組的33.3%(aOR=2.21,95%CI:1.42~3.42,P<0.001)。特別是在妊娠中期,單角子宮組的流產率(3.5%)是對照組(0.7%)的5倍以上(aOR=5.19,95%CI:1.47~18.33,P=0.01)(表1)。
異位妊娠風險增加
單角子宮組的異位妊娠率為6.1%,而對照組為2.4%(aOR=2.52,95%CI:1.22~5.22,P=0.01)。特別是存在功能性殘角在單角子宮組中占異位妊娠的26.9%,這一比例遠高於一般人群,提示合並存在功能性殘角會增加了異位妊娠的風險。
早產和剖宮產率上升
單角子宮組的早產率(24.5%)是對照組(7.4%)的3倍以上(aOR=3.04,95%CI:1.52~5.97,P=0.001)。此外,單角子宮組的剖宮產率為63.0%,也明顯高於對照組的30.6%(aOR=2.54,95%CI:1.67~3.88,P<0.001)(表1)。這些數據表明,單角子宮不僅影響妊娠的維持,還可能影響分娩的方式。
婦科疾病的關聯
研究發現,單角子宮女性更可能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17.5% vs 10.7%,P=0.018)和子宮腺肌病(26.7% vs 15.6%,P=0.001)。特別是功能性未通角的存在與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OR=2.4,95%CI:1.4~4.1,P=0.002)。這可能與功能性殘角子宮導致的經血逆流有關。
表2 326名單角子宮女性中伴隨先天性泌尿生殖係統異常及後天獲得的婦科病變,按子宮形態學亞型分類
總結討論
本研究通過大規模的樣本量和生殖結局進行分析,不僅證實了單角子宮與不良妊娠結局的關聯,還特別強調了功能性殘角子宮在異位妊娠中的作用。這些發現對於臨床醫生在管理單角子宮女性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對於功能性殘角子宮的女性,建議在懷孕前討論切除殘角的可能性,以預防潛在的嚴重並發症。此外,研究還提示所有單角子宮女性在早孕期應進行超聲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異位妊娠。這些建議有望改善單角子宮女性的生育結局,減少妊娠相關並發症的發生。
參考文獻
TELLUM T, BRACCO B, DE BRAUD L V, et al. Reproductive outcome in 326 women with unicornuate uterus[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23, 61(1):99-108. DOI: 10.1002/uog.
“醫學論壇網”發布醫學領域研究成果和解讀,供專業人員科研參考,不作為診療標準,使用需根據具體情況評估。
編輯:耳東
二審:薄荷
三審:清揚
排版:半夏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