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

對付“磨人”的膝骨關節炎,看看我們的“新攻略”

作者:欣小琦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20-11-20
導讀

談起致殘性疾病,人們往往第一反應會是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其實不然,骨關節炎(OA)更是全球公認的最常見致殘性疾病之一。它是全球60歲以上人群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疾病,也被冠以“不死的癌症”。 相比而言,西方人髖骨關節炎發病率高,東方人膝骨關節炎發病率高。

關鍵字: 膝骨關節炎 | 支具

在關節外科門診,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醫生遇到最多且較為棘手的問題,更是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他們有的年紀輕輕,膝關節卻退變的像七八十的老人;有的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要靠定期打封閉緩解;有的被折磨了數十年,雙膝嚴重變形,隻剩關節置換手術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在2018年發布的更新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1]明確提出:骨關節炎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關節退行性疾病,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其中,膝骨關節炎是導致患者致殘、慢性疼痛的最常見病因[2,3 ]。

最新數據不容樂觀: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庫(CHARLS)研究顯示,國人症狀性膝骨關節炎(膝關節Kellgren & Lawrence評分≥2分,存在膝關節疼痛)的患病率為8.1%[4]。1990-2017年,我國骨關節炎患病人數從2610萬上升至6120萬,年齡標化患病率從2.9%上升至3.1%,每10萬人骨關節炎導致的傷殘損失生命年從92.5上升至98.8;無論患病率還是傷殘損失生命年,女性均高於男性,並隨年齡增長而上升[5]。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展,膝骨關節炎發病率還顯露出逐漸上升的趨勢。更不樂觀的是,年輕人運動不當致病的情況愈發多見,已然出現低齡化態勢。

麵對如此嚴峻的現實,臨床醫生該如何應對膝骨關節炎?

【膝關節為什麼會發炎?】

正常情況下,人的膝關節末端覆蓋一層關節軟骨,光滑、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起到減震、減少摩擦等重要作用。關節受損的根本原因無非是骨骼間的軟骨長期磨損、關節滑液缺失,直至骨骼出現互相摩擦,引起疼痛、炎症等問題,而這種磨損所造成的後果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疾病。

該病進展緩慢,隨時間推移逐漸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畸形等,導致患者無法靈活活動,嚴重者可能完全無法行動。

【膝關節到底怕什麼?】

迄今,膝骨關節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在已知的眾多致病因素中,高齡、超重最為關鍵。

·怕“老”:如同人體的其他器官一樣,膝關節也會發生退化衰老。年齡上升可出現肌肉、外周神經係統功能減低,導致神經肌肉活動不協調,容易引起肌肉損傷;隨年齡增長,軟骨血供減少。

·怕“胖”:人在走路時,每走一步對關節的壓力都非常大,跳躍、下蹲、下山時更呈翻倍增長。超重不僅可能改變日常姿勢和運動習慣,還使得關節活動時受到的機械應力增加。顯而易見,肥胖的人更容易患關節類疾病,更易造成膝關節軟骨過早磨損退化,加速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進程。

·怕“磨”:關節的磨損與運動量是呈一定比例關係的,如登山、上下樓梯等運動對於膝關節的負荷較大。如果長期從事相關運動,膝關節磨損會加速。一旦磨損過度,就無法恢複了。

·怕“冷”:保暖在關節防護中同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需謹慎應對天氣變化。若需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最好穿著護膝以保護膝關節,不宜貪圖“美感”而誘發關節酸脹、關節疼痛。

·怕“傷”:關節損傷可進一步加劇軟骨損傷,導致疼痛加重、關節靈活性降低。在進行籃球、足球等可能因重複動作或強度太大的動作造成經常性關節損傷的運動時,應盡量保護關節,避免關節嚴重透支。

【如何判斷得了膝骨關節炎?】

通常,臨床醫生會根據病史、症狀、體征、實驗室指標,以及X線、CT、MRI、關節鏡探查/活檢等結果做出臨床診斷,並確定膝骨關節炎分期[6]。

毋庸置疑,臨床治療目的是緩解疼痛、延緩疾病進展、矯正畸形,改善或恢複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歸根結底是要盡可能推遲全膝關節置換的時間。

【得了膝骨關節炎怎麼辦?】

針對膝關節炎發病率高、病程長、階梯性明顯、對生活質量影響大等特點,臨床醫生需依據患者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素、病變部位及程度等,選擇階梯化及個體化治療[1,6]。

膝關節炎的階梯治療

基礎治療重點涉及預防保健和治療康複,貫穿於健康人-患者-恢複健康人的整個過程[7],主要包括科學的醫療科普教育、中醫康健調理、輔助支具保護、現代科學的肌肉鍛煉和適宜活動指導[8]。

今天重點介紹一個優選的解決方案——膝關節支具。

早在2003年歐洲風濕病協會(EULAR)指南中已獲肯定:非藥物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方法包括患者教育、運動、設備應用(如拐棍、鞋墊、膝關節支具)[9]。2008年,英國治療質量與優化委員會(NICE)相關指南提出,推薦膝關節支具與其他治療方案聯合應用,通常患者更樂於接受此類治療方案,能獲得較高滿意度並節省花費[10]。2014年,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協會(OARSI)膝關節炎非手術治療指南繼續肯定了,膝關節支具作為生物力學幹預手段的臨床適用性[11]。2018年,《物理與康複醫學年鑒》發文,基於最新高級別臨床證據、實踐指南和專家共識的臨床決策工具驗證認為,支具完全可作為日常非藥物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一線和二線選擇[12]。

支具能改變什麼?

下肢力線紊亂被認為與膝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3]。而膝關節支具治療單間室膝關節炎的基本原理正是通過減少膝關節受累間室的生物力學負重、減輕患者的不穩定感覺實現減輕患者症狀、矯正畸形、改善功能的目的[14,15]。

伴隨更新迭代,膝關節支具早已不再是曾經笨拙、繁複、贅累的模樣。

據悉,市場最新推出的TriFit WEB骨關節炎支具,運用了DJO領先的三項技術,包括彈性矽膠設計、包裹式支撐、三維骨關節麵支持,煥新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和運動狀態,是疼痛和膝關節損傷的終結者。

· Web Tech:穩定髕骨軌跡,吸能降低疼痛,柔軟的高彈性矽膠網狀支具提供堅強的膝關節支撐;

· BOA Tech:穩定而卓越的貼合,嗬護膝關節每一點微小的改變;

· Exos Tech:熱塑定製的領先科技為極致穿著體驗保駕護航。

它更適用於哪些人群?[16]

· 首要指征為膝關節炎引起的各種類型的疼痛與腫脹,患者原發疾病適用並可耐受支具,以及需要延遲行矯正截骨術或膝關節置換的患者;

具有明確的矯形功能的骨關節炎支具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使用.

· 一旦出現明確的脛股關節雙側骨髁膝骨關節炎或嚴重膝關節不穩,禁忌使用支具;其中,內側髁膝骨關節炎患者若存在內側副韌帶及其他內側或前內側結構損傷,或慢性病變導致的鬆弛,不建議使用外翻支具;同理,外側髁膝骨關節炎患者若存在外側副韌帶及其他外側或後外側結構損傷,或慢性病變導致鬆弛的,不建議使用內翻支具;

· 髕股關節受累不應被視為禁忌證。

讓我們抓住每一次可能改變結局的機會吧!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關節外科學組. 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J]. 中華骨科雜誌. 2018,38(12):705-715.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12.001

[2] Guccione AA, Felson DT, Anderson JJ, et al. The effects of specific medical

conditions on the functional limitations of elders in the Framingham study.

Am J Public Health. 1994, 84:351-358.

[3] Cross M, Smith E, Hoy D,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hip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estimate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0 study. Ann Rheum Dis. 2014, 73(7): 1323-1330.

[4] Tang X, Wan SF, Zhan SY,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symptomatic knee osteoarthritis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J]. Arthritis Rheumatol, 2016, 68930: 648-653.

[5] Huibin Long, Xinying Zeng, Qiang Liu, et al. Burden of osteoarthritis in China, 1990-2017: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Rheum, 2020, 2(3),e164-e172.

[6]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骨科學專家委員會. 膝骨關節炎階梯治療專家共識(2018年版). 中華關節外科雜誌(電子版), 2019, 13(1): 124-130.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9.01.024

[7] Thorstensson CA, Garelick G, Rystedt H, et al. Bette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development and 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supported osteoarthritis self-Management Programme[J/OL]. Musculoskeletal Care, 2015, 13(2): 67-75. Doi: 10.1002/msc.1085.

[8] Brand E, Nyland J, Henzman C, et al. Arthritis self-efficacy scale scores in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mparing arthriti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with or without exercise[J/OL]. J Orthop Sprots Phys Ther, 2013, 43(12): 895-910. Doi: 10.2519/jospt. 2.13.4471.

[9] K MJordan, N KArden, MDoherty,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2003: an evidence based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Report of a Task Force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Clinical Studies Including Therapeutic Trials (ESCISIT) [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03, 62:1145-1155.

[10] ConaghanP. G, DicksonJ, GrantR. L, et al. Care and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in adults: summary of NICE guidance. BMJ2008, 336:502-503.

[11] T.E. McAlidon, R.R. Bannuru, M.C. Sullivan, et al. OARSI guidelines for the 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 2014, 22(3): 363-388.

[12] Emmanuel C, Christelle N, Aurore C, et al . A decision-making tool prescribe knee orthoses in daily practice for patient with osteoarthritis. Ann Phys Rehabil Med[J]. 2018, 61: 92-98.

[13] Brouwer GM, van Tol AW, Jone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valgus and varus alignmengt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radiographic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 Arthritis Rheum, 2007, 56(4): 1204-1211.

[14] Nadaud Matthew C,Komistek Richard D,Mahfouz Mohamed, et al. Invivothree-dimensionaldeterminationoftheeffectivenessoftheosteoarthritic knee brace: a multiple brace analysis[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 87: 114-119.

[15] Nagai K, Yang S, Fu FH, et al. Unloader knee brace increases medial compartment joint space during gait in knee osteoarthritis patients[J]. Knee SurgSportsTraumatol Arthrosc. 2019, 27(7):2354-2360.

[16] 馮法博, 程立明, 郭萬首. 膝關節支具及足底楔形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進展[J]. 中國康複醫學雜誌, 2012, 27(11): 1080-1084.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