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27 訊】 據一項發表在《柳葉刀》的最新研究,三名奧地利男子接受了世界首例新技術仿生重建術的治療,該手術可幫助他們通過一個機器人修複手臂來執行自己意願之事。這三例患者遭受臂叢神經損傷的困擾多年,在騎摩托車與攀爬時手部功能受限。 這項新技術由來自維也納大學基督多普勒實驗室主任Oskar Aszmann教授發明,該技術聯合了神經肌肉傳導等技術,將其與機器人輔助技術完美結合。隨著康複
【2015.2.27 訊】 據一項發表在《柳葉刀》的最新研究,三名奧地利男子接受了世界首例新技術“仿生重建術”的治療,該手術可幫助他們通過一個機器人修複手臂來執行自己意願之事。這三例患者遭受臂叢神經損傷的困擾多年,在騎摩托車與攀爬時手部功能受限。
這項新技術由來自維也納大學基督多普勒實驗室主任Oskar Aszmann教授發明,該技術聯合了神經肌肉傳導等技術,將其與機器人輔助技術完美結合。隨著康複的推移,該技術對三位受試者重建了高水平的肢體功能,實現了正常日常活動的目標。
Aszmann教授解釋說,“實際上,臂叢神經撕脫傷代表著機體內部的聯係被切斷,在神經控製下不可逆的將手部分離。現有的手術技術對這種傷害的治療效果較差,甚至無效,最終導致手部功能不佳。”“極具科學性突破的是,這一技術通過移植肌肉對神經傳導建立了新的傳輸信號,這些信號會被傳導至機電一體化的手臂功能中。”
在截肢前,所有的受試者用了平均9個月的時間進行認知培訓,首先是實現肌肉的活動性,其次是使用電信號控製虛擬手臂。一旦他們能夠對這一虛擬條件進行控製,他們就要練習使用混合手臂——與一個夾板狀裝置項鏈的假體手臂,以此修複無功能手臂。
術後三個月,機器人裝置在三位受試者的手臂功能中扮演了可喜的角色,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並且疼痛感輕微。這也是首次,這些受試者能夠完成諸如撿球、從用水壺倒水、使用鑰匙、用小刀切食物或用兩隻手進行撤銷按鈕操作等日常活動。
臂叢神經損傷發生時,起源於頸部及分支、形成控製上肢(包括肩,手臂,前臂,和手的運動和感覺)的神經網絡受損。臂叢神經損傷常常發生於高速撞擊的創傷中,特別是摩托車事故、橄欖球和美式足球這樣的碰撞運動中。
根據Aszmann教授的說法,“目前為止,仿生學重建術至能在維也納醫學中心完成。不過,目前沒有技術或手術限製能夠對這種方式加以阻礙。”
Simon Kay教授是英國首例實施手臂移植的術者,他和Daniel Wilk在一則評論中寫到。“當前的發明的這一仿生學重建技術振奮人心,因為它為修複係統提供了看似難以實現的其他神經輸入路徑。不過,該技術的最終結果還要依賴對長期結果的觀察,包括對使用範圍的評估、負重研究等,而且一旦受損所需要的修複情況等,都要進行隨訪後才能得知。”
信源地址:http://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4)61776-1/abstract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