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和嬰兒配方奶粉喂養或對嬰兒腸道微生物組影響不同
嬰兒配方奶粉不僅能在營養方麵模擬母乳,而且還能在嬰兒消化道中滋養類似腸道菌群的生長,諸如此類微生物對於維持機體健康必不可少,其能抵禦致病菌對機體的影響,同時還能影響機體的代謝過程,並能幫助合成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來促進嬰兒健康生長發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嬰兒配方奶粉和母乳都能促進嬰兒腸道中相似種類細菌生長的同時,這些細菌所表現出的“工作方式”卻並不盡相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對嬰兒機體健康的影響。
研究者Gautam Dantas教授說道,嬰兒配方奶粉的製造商會不斷地調整奶粉原料,其能成功找到正確的細菌組合,但截至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重點關注細菌的成分和種類,而對於細菌如何發揮作用並沒有進行相關研究;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細菌看似相同,實則其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來自60名嬰兒腸道中細菌的完整DNA進行分析來鑒別每一個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成員,腸道微生物組是生存在機體消化道中的細菌群落;研究人員分析了腸道菌群能夠合成且破碎的氨基酸和其它生物性分析,腸道菌群能夠釋放代謝副產物來影響宿主機體的生理學功能,包括營養、炎症和消化係統健康。
隨後研究人員對2009-2011年間收集的糞便樣本進行分析,並對來自聖路易斯市的30對雙胞胎進行研究,從其出生至8個月時每個月收集雙胞胎的糞便,最後研究者共對402份糞便標本進行了分析,同時研究人員還收集了這些嬰兒的飲食信息,包括其購買的特定品牌的嬰兒配方奶粉等。
嬰兒出生後的數天內母乳中會富含蛋白質,但隨後這些蛋白質的水平就會下降,研究者發現,通過增加能夠合成特定氨基酸的細菌的水平就能夠補償母乳喂養嬰兒腸道微生物組中某些氨基酸水平的減少,尤其是甲硫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纈氨酸,半胱氨酸,絲氨酸,蘇氨酸和精氨酸。從另一方麵來講,嬰兒配方奶粉喂養的嬰兒腸道中擁有能夠製造一組完全不同氨基酸的腸道菌群,這些腸道菌群會製造較少的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這些氨基酸在嬰兒配方奶粉中的水平要比母乳中高),但卻會製造較多的組氨酸和色氨酸,這兩種氨基酸在母乳中的水平高於嬰兒配方奶粉。
研究者Dantas指出,所有嬰兒配方奶粉生產的目標就是模擬母乳,但實際上其達不到這一點,就細菌的種類而言,兩種方式喂養的嬰兒腸道中看似有著相同種類的腸道菌群,但其遺傳潛能或許並不相同,這些差異並不意味著不好,但研究人員必須了解其背後的健康後果是什麼。
很多嬰兒配方奶粉中都含有能夠模擬母乳中糖分的糖分子,其會促進一種更像母乳喂養的微生物菌群在嬰兒腸道中建立,尤其是這些糖分子能夠促進雙歧杆菌的生長,而雙歧杆菌是嬰兒和兒童腸道中關鍵的微生物組組分;此外研究者還發現,相比攝入不含有與母乳中相似糖類配方奶粉的嬰兒而言,攝入含有與母乳中相似糖類的嬰兒配方奶粉的嬰兒或許在其腸道中能長出更多雙歧杆菌,也就是說,兩種喂養方式會導致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代謝模式存在一定差異。
這項研究中的6名嬰兒攝入大豆嬰兒配方奶粉,研究人員共從這幾名嬰兒中收集了37份糞便樣本,有些樣本是在嬰兒開始使用大豆嬰兒配方奶粉收集的,研究者發現,大豆嬰兒配方奶粉喂養的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組與其它嬰兒存在明顯差異,即嬰兒腸道中含有少量的雙歧杆菌,但卻含有大量生產斷鏈脂肪酸的菌群。這種組合似乎就是一種不健康微生物菌群的標誌,但研究者指出,選擇大豆配方奶粉可能是導致腸道菌群不平衡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在這些兒童選擇這種配方奶粉之前,其機體中雙歧杆菌的水平就已經很低了。
研究者Baumann-Dudenhoeffer表示,我們並不清楚為何父母要給孩子選擇大豆配方奶粉,但我們知道,腸道中雙歧杆菌水平較低的兒童更容易患疝氣,而當嬰兒感覺到煩躁不安時父母可能就會嚐試新的配方奶粉了,研究人員認為這類嬰兒可能會因益生菌或攝入其它能促進雙歧杆菌生長的幹預措施而獲益。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考慮是否能采取某些措施來確定哪些兒童能因調節機體腸道微生物組而獲益。
最後研究者表示,嬰兒早期是神經發育和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母乳喂養的嬰兒機體有很多合成途徑能夠幫助合成嬰兒機體生長發育所需的維生素和關鍵營養物質;如果我們能夠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即使這種影響隻是暫時的,但其對嬰兒生長發育依然有非常積極的影響。(生物穀Bioon.com)
原始出處:
Aimee M. Baumann-Dudenhoeffer, Alaric W. D’Souza, Phillip I. Tarr, et al. Infant diet and maternal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predict early metabolic maturation of gut microbiomes. Nature Medicine (2018) doi:10.1038/s41591-018-0216-2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