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聯采辦在上海第二次組織召開最新4+7藥采政策通風會,這是繼7月12日國家醫保局組織“藥品4+7集采擴麵企業座談會”後的二次會議。此次會議內容目標之一,就是解決試點城市和非試點城市價格差距,通過國家組織,聯盟采購,開展平台操作。
8月15日,聯采辦在上海第二次組織召開最新4+7藥采政策通風會,這是繼7月12日國家醫保局組織“藥品4+7集采擴麵企業座談會”後的二次會議。此次會議內容目標之一,就是解決試點城市和非試點城市價格差距,通過國家組織,聯盟采購,開展平台操作。
而在4+7推行中,非試點地區與試點地區、醫院和醫院、醫院與藥店之間也出現過同藥不同價的情況。
1、差價明顯,藥店難進4+7品種
在今天召開的最新4+7藥采政策通風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醫保藥店的價格,上海醫保的價格不能超過醫院價格的1.15倍,其他省份各定。
在2019西普會上,不少連鎖藥店的管理者透露出一個共性問題——4+7品種,零售藥店基本上是拿不到貨。價格上,零售藥店也一點兒不占優勢。
國藥控股國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殷雅傑指出,當前首批4+7帶量采購隻考慮公立醫院,藥企隻是將4+7的產品按照中標價供應給醫院,但是零售渠道是否供貨又按照什麼價格供貨,醫保部門並沒有做多幹預。沒有政策的幹預,生產企業也在觀望,甚至在投標的時候抱著在醫院寧可不賺錢了,隻要保證OTC有量的心理,不願意放棄OTC渠道價格。
例如在大連地區,在醫保基金統籌下,醫保局要求大連藥房按照4+7價格來賣這部分產品,並且超過4+7價格就要取消醫保資格。這就出現了醫保局要求藥店按照中標價格賣,但是沒有要求生產企業給他們供貨,這導致許多品種在藥房處於下架狀態。醫院還是比藥店賣的便宜,諸如上海的加價政策,也難以彌補藥店在帶量采購下的差價。
由於首批4+7帶量采購僅25個品種,對連鎖藥店的影響並不太大。拿國大藥房來說,其在7個試點城市裏有連鎖藥房,統計顯示,25品種的中標企業、同品名同生產企業占其營業額千分之七。然而,行業人士認為,一旦未來4+7擴展到幾百個甚至上千個更多的品種,若政策沒有考慮到零售渠道層麵,或藥店自身沒有提前做好準備轉型,對藥店的打擊將巨大。
2、4+7後,藥店如何把握院外市場?
4+7實施以後,第一批25個品種大幅度降價,不少連鎖藥店管理者表示直接影響到藥店的毛利率。4+7後,院外市場左右藥店存亡,藥店又該如何把握?
“零售藥店需要跟原研藥企保持良好的互動,原研藥不需要過一致性評價,其產品憑借自身優勢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仍很高,有貨源才能留得住顧客。”在談到應對之策時,當日與會者紛紛認同這一點。
結合整個醫藥生態環境,上海華氏大藥房有限公司采購配置總經理沙旭東表明,藥店和原研藥企合作是第一步,接下來應與仿製藥企合作,拿下慢病用藥,在慢病管理方麵夯實業務基礎,把慢病用藥同類品種做好替代、替換品種。
“慢病統籌對藥店的發展十分重要。”殷雅傑也表示,隨著醫藥分家,集中采購的開展,醫院隻能解決住院門診用藥,慢病統籌預計還是由零售藥店釋放,這裏麵或會給到藥店一定程度的藥師服務費或調劑費,但這需要具備一定專業能力的藥店才能接得住。
3、未雨綢繆,專業藥店優勢顯現
在各類政策影響下,醫藥行業整個用藥結構在發生變化,院外渠道競逐過程當中,重心倚向處方藥的銷售。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整個零售市場增幅創20年新低,零售類OTC增長也是乏力,但處方藥市場、腫瘤新藥增幅達到了20%以上。
處方外流,處方藥市場空間巨大。單從藥品銷售來看,不包含治療、住院、手術費用等。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在1.75萬億左右,其中,醫院藥品市場規模為1.4萬億,零售市場規模為3500億。從2016年開始,有1萬億規模的藥品開始通過處方外流的形式流轉到零售市場,截止到2018年,流轉規模才三千億多。到2020年,預測將會有八千億的市場流入零售終端。
目前,廣西梧州、大連等藥店已經打通了醫保統籌賬戶,行業人士預測未來院外處方藥若不能對接醫保統籌賬戶將無法大規模售賣處方藥。是否對接醫保也非常關鍵,並且如果將來集中采購推廣到零售渠道,這一點也是重要命門。
可以看到,短時間內,連鎖藥店需要穩定客流,調整產品結構,對於中標品牌的庫存必要是可下架,在4+7影響下損失的利潤可以通過引進相關原研藥來填充。長期來說,帶量采購、處方外流、按病種付費、醫保目錄調整等政策下,藥店要優化商品結構,打造成為專業藥房和DTP藥房更具有競爭力;規模取勝的狀態仍將持續,龍頭連鎖企業無疑會鎖住更多的市場。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