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89歲,因“受涼後出現咳嗽、咯痰1周”於2012年4月17日就診。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無藥物過敏史。
病曆摘要
患者女,89歲,因“受涼後出現咳嗽、咯痰1周”於2012年4月17日就診。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無藥物過敏史。
患者精神良好,咽部充血,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幹濕性公式音。無發熱、寒戰、腹痛、腹瀉等。全身皮膚狀態完好。診斷為支氣管炎,給予頭孢西丁2 g靜脈滴注,1次/天。
4月18日,患者再次就診,訴輸液後出現惡心、嘔吐等症狀,遂換用克林黴素1.35 g入0.9%氯化鈉溶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天。輸注約10 min後,家屬發現漏液致患者手背腫脹。立即拔針,並給予複方七葉皂苷鈉凝膠塗抹按摩患處,繼以硫酸鎂濕敷,並停用克林黴素。囑家屬回家後繼續應用複方七葉皂苷鈉凝膠及硫酸鎂,方法同上。
4月19日,患者輸液側手背及手腕均出現腫脹,輸注部位出現直徑約2 cm的水皰。再次就診後,醫師在水皰周圍皮膚繼續用複方七葉皂苷鈉凝膠按摩,硫酸鎂濕敷,同時給予地奧司明片口服。
4月20日就診時,患者手背處水皰破潰,破潰處皮膚發黑。給予傷口清洗、活力碘消毒、10%濃鈉紗布濕敷。其後3天患者水皰破潰處逐漸結痂,呈黑色硬痂。給予殼聚糖水膠體敷貼敷於結痂處,1天後硬痂溶解,形成約2 cm的凹坑,凹坑周圍可見皮膚發黑壞死,給予清創、活力碘消毒後繼續殼聚糖水膠體敷於患處。清創期間給予患者頭孢呋辛2 g靜脈滴注,1次/天,連用3 天,預防感染。每日均進行皮膚消毒後更換殼聚糖水膠體敷貼治療。
4月29日,患者手背及手腕腫脹基本消退,傷口處有新鮮組織形成。
5月10日,傷口周圍已有新鮮組織形成(圖2),治療改為隔日1次消毒、換敷貼。
5月16日起,每3天1次消毒、換藥。
5月21日,傷口幹燥愈合,之後每3天消毒包紮1次。
6月初,患者傷口基本愈合良好。
討論
藥液滲漏在臨床輸液時常有發生,經過一般護理大都會很快消失。克林黴素為大分子藥物,且具有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外滲後難以吸收和恢複。
應用克林黴素發生藥液滲漏,輕者可造成局部組織腫脹,出現酸、麻、脹、痛等刺激症狀;嚴重者可因炎症介質作用,致局部組織壞死,處置不當還可造成瘢痕攣縮、關節僵直、功能障礙。
國內已有靜脈使用克林黴素滲漏致患者手功能障礙的報告。翟繼衛等報告的1例患者經治療後功能恢複正常;而王惠成和劉曉峰報告的1例患者經反複手術治療,功能恢複仍不理想。
本例患者藥液滲漏後出現嚴重皮膚壞死,經過長達1個多月的治療和修複最終好轉,未造成嚴重後遺症。
靜脈使用克林黴素時應嚴格把握藥物劑量及濃度。克林黴素單次給藥劑量一般為0.3 g~0.6 g,而本例患者單次劑量為1.35 g, 藥物濃度較高,導致滲漏後對皮膚及血管刺激較大,加之患者高齡、消瘦,皮膚組織愈合能力差,致輸液部位皮膚潰爛壞死,應引以為戒。
同時也應注意,應用克林黴素等抗生素有可能導致動脈血管損傷及靜脈炎。因此,輸液過程中應注意觀察輸液速度和局部反應,如出現外漏、外滲,即使回血很好,亦應更換注射部位。
護士應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一旦發生滲漏,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將患者損害降至最低。
本文全文詳見《藥物不良反應雜誌》2012年第六期
臨床用藥欄目與《藥物不良反應雜誌》合作第19期
每月初刊登,敬請關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