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病人大便幹結不暢,腹脹明顯,那理應用大承氣湯等攻下的方劑。但看到患者人偏瘦,皮膚白,腹脹明顯,沒有腹痛,有很明顯的乏力,說話聲音略低沉,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數。我猶豫了。
X先生,男, 63歲。2018-04-16因“持續發熱6天餘。”入院。發現十二指腸腺癌晚期(壺腹部 伴肝轉移)一年。2017年8月患者因嘔吐就診於我院,考慮十二直腸狹窄,於我院行放置十二直腸支架1個。2017年10月起外院化療6次。6天前患者開始出現反複發熱,最高體溫40℃,自服用退熱片+物理降溫可臨時退熱,但仍每日反複。入院後查白細胞10.8,中性82.8%,CRP 139,PCT 7.29,與羅氏芬、甲硝唑、可樂必妥抗感染,至4月18日患者體溫依然每天下午升高,腋溫38.5-38.8℃,比較明顯的伴隨症狀是腹脹,大便極少,隻有幾粒羊屎樣的顆粒硬糞塊。X線提示:兩膈下未見遊離氣體。結腸內可見大量氣糞影,未見明顯寬大氣液平。考慮是十二指腸狹窄,食物排空差,誘發逆行膽道感染。隻能等內鏡幹預,植入支架解除狹窄後方可好轉。但十二指腸狹窄,並沒有完全梗阻,尚可飲水、進食流質,肚子鼓起來脹的難受,病人坐立不安,很痛苦。開塞露等通便藥效果不明顯。我們考慮嚐試中藥。
乍看病人大便幹結不暢,腹脹明顯,那理應用大承氣湯等攻下的方劑。但看到患者人偏瘦,皮膚白,腹脹明顯,沒有腹痛,有很明顯的乏力,說話聲音略低沉,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數。我猶豫了。
這是一個氣虛體質,伴有明顯氣滯、燥屎內結的病人。想起了《傷寒論》“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一條。那加不加大黃、芒硝?糾結了一會,幹脆上原方:
厚樸45克,幹薑30克,半夏45克,生甘草15克,黨參10克。
5帖水煎服。
18號下午一包中藥下去,紋絲不動,腋溫又上升到38.5,腹脹如故,未解大便。我就有點慌了,隻能安慰病人再看看。心想明天再加3-5克大黃粉攻一攻。
19號考試沒有來醫院看病人。20號早上查房,喜出望外:
昨天服藥2包(1帖),大便共4次,早晨一次解出大量糞便,腹脹隨之大減,後麵3次大便量不多,呈條狀,不再是一粒粒的羊屎塊了,且解大便不再費勁。而19號一整天,體溫始終在37.5攝氏度以下。20號體溫也基本正常,無明顯不適,下午順利進行了ERC(胃鏡下操作)+膽管擴張術+ERBD(抽出膽汁為膿性膽汁)。術後診斷為:1.壺腹周圍惡性腫瘤EMBE術後2.十二指腸惡性梗阻腸道金屬支架留置術後3.化膿性膽管炎。開始後續治療。
至於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的應用,郝萬山老師在他的《傷寒論》講課視頻裏,講到一個生動的故事,有興趣者可以去查閱。主要是涉及到本方中的藥量問題。即厚樸藥量一定要遠大於甘草、人參的藥量。
可能有人會問,中藥可以治療腸道狹窄嗎?可以退熱嗎?可以抗感染嗎?這樣機械的思維定勢式的問題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絕不是簡單一個能或不能可以解答的問題。因為中醫看問題不是這樣機械的。論抗感染,絕對不是抗生素的對手;論退熱,也絕沒有解熱鎮痛藥那麼強大。但是看似和感染、發熱沒有關係的幾味中藥,卻真的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看得見摸得著。(三聯抗生素熱不退,一帖中藥大便一通熱隨之而退,不就是實例嗎?)
再多說一句,很多醫生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想到中醫手段,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了甚至危重不可逆了,才想起可以“試試中醫”,而中醫一旦也解決不了,就鄙視的說一句“中醫沒用”。把中醫放在收拾爛攤子的位置,收拾不了就怪中醫沒用,這種態度是不公平的,更是不“科學”的。
最近在病房,一直在想,在強大的現代醫學麵前,在西醫為主的住院部,我們中醫藥,到底可以做些什麼?還能做些什麼?一度比較悲觀。但經過幾次嚐試,初步的結論應該是:中醫藥可以有所作為,且能有所作為。而是不是“大有可為”,我們期待著。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