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安慰劑與反安慰劑效應確可對大腦的某一特定區域產生作用,並對最終療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相關研究在線發表在2月16日的《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安慰劑與反安慰劑效應確可對大腦的某一特定區域產生作用,並對最終療效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相關研究在線發表在2月16日的《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早在幾百年前,人們就意識到安慰劑和反安慰劑的強大作用:當患者不知情並相信安慰劑的作用時,安慰劑效應能為患者帶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療效;反安慰劑的作用恰恰相反,當病人對治療或藥物持懷疑態度時,即便他們服用了真正的藥物,也會使這種藥物失效甚至還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但一直以來,對其生理和心理機製卻不甚明了。
為了破解這一謎題,來自英國和德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通過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對22位誌願者進行了實驗。實驗中使用了一種名為雷米芬太尼的阿片類止痛藥,該藥物止痛效果好、作用時間短、可靜脈注射。
實驗中,誌願者的頭部被置入磁共振掃描儀當中,並在腿部連接一種能引發疼痛的刺激裝置。他們會在輸液給藥的同時對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做1—100以內的評價。在整個過程中,對誌願者的疼痛刺激強度保持恒定不變,但隻在第二階段才開始給藥。
給藥的這一過程又分為三個階段。起初,研究人員會在誌願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為他們輸入藥物,因此這時誌願者對緩解疼痛應不會有任何預期。結果發現,誌願者們對疼痛感受的平均評分從未給藥時的66下降到了55。而後,在繼續給藥並保持劑量不變的情況下,研究人員才開始告訴誌願者被輸入止痛藥物。此時誌願者們的疼痛程度下降到了39。接著,研究人員開始告訴誌願者已經停止給藥,並警告這可能會使疼痛感增強。而實際上藥物的劑量仍然沒有變化。但誌願者對疼痛的評分卻增加到了64,這幾乎相當於第一階段時沒有給藥時他們的感受。
負責該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艾琳·特雷西稱,大腦成像顯示患者確實是通過類似於預期的這種機製打開或關閉了大腦中的某個開關,並通過這個開關對實際療效產生正麵或負麵的效果。這項研究表明,對大腦中某些區域內神經活動的檢測,或可排除安慰劑與反安慰劑效應,客觀地衡量出藥物的真實效果。
特雷西說:“目前在對新藥進行臨床實驗時往往會采用安慰劑作為對照組,來測試藥物的作用能否超過安慰劑的作用。我們應該控製人們的預期對藥物臨床實驗結果所產生的影響。如若不能,最起碼應該盡可能地減少任何來自患者的消極預期,以確保藥物的真實療效不被掩蓋。”
相關鏈接:The Effect of Treatment Expectation on Drug Efficacy: Imaging the Analgesic Benefit of the Opioid RemifentanilSci Transl Med16 February 2011:Vol. 3,Issue 70,p. 70ra14DOI:10.1126/scitranslmed.3001244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