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最初症狀是穿刺點局部不適或輕微疼痛,進而出現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並出現沿靜脈走向索狀紅線,久之可觸及條索狀硬結。靜脈炎病理改變為靜脈血管內皮細胞的炎症反應或( 和) 繼發血栓性改變。
臨床症狀及分級標準
輸液性靜脈炎是指在靜脈輸液時,由於物理、化學及感染等因素對血管壁的刺激而導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現。
患者最初症狀是穿刺點局部不適或輕微疼痛,進而出現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並出現沿靜脈走向索狀紅線,久之可觸及條索狀硬結。靜脈炎病理改變為靜脈血管內皮細胞的炎症反應或( 和) 繼發血栓性改變。
靜脈炎發生原因及機製
誘發靜脈炎的因素
藥物性質 常見誘發靜脈炎的藥物包括抗生素、抗腫瘤化療藥物、高滲透壓藥物等。
化療藥物對靜脈血管有不同程度刺激作用,一般藥物濃度越高,則在局部血管中的滯留時間越長,靜脈炎發生率越高。接受長春瑞濱輸液治療的患者靜脈炎發生率高達28%~45%,嚴重影響患者用藥依從性。
藥物滲透壓越高,對靜脈的刺激作用越大。例如反複靜脈輸入20%甘露醇,用藥2日內的靜脈炎發生率為45.69%,2日後靜脈炎發生率達100%。藥物配製濃度、溶液pH值、液體輸入量及速度亦與靜脈炎發生率相關。
微粒汙染 微粒汙染是輸液性靜脈炎的重要誘因之一。輸液微粒汙染途經包括輸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氣汙染。此外,不合理藥物配伍亦可導致輸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研究證明配伍藥物數目與輸液中微粒數量呈正相關,特別是注射用粉針劑、中藥注射劑加入輸液後微粒數量顯著增加。
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血管管徑與靜脈炎發生率顯著相關,血管管徑越小,靜脈炎發生概率越高。此外,下肢因靜脈瓣多且血流速度較慢,故較易發生靜脈炎。因此,靜脈輸液應遵循避免選擇患肢或下肢血管輸液的原則。
患者狀況 機體抵抗力低下患者(如糖尿病、免疫抑製治療、中性粒細胞減少或缺乏),尤其是皮膚黏膜防禦能力下降患者易發生靜脈炎。此外,患者疾病特征亦與靜脈炎發生率密切相關,例如風濕病患者因伴有靜脈壁生物性損傷,在輸液治療過程中極易發生靜脈炎。
發生機製
目前普遍認為,輸液性靜脈炎發生機製為靜脈導管插入和對靜脈血管化學刺激導致炎症和血栓形成。無論是炎症反應還是血栓形成,均有粒細胞對內皮細胞的黏附,而該黏附過程主要受E選擇素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西咪替丁(200 mg)預防長春瑞濱致靜脈炎是通過調節E選擇素發揮作用的,預防靜脈炎有效率達94%。
輸液性靜脈炎是靜脈輸液治療中最常見的並發症,據報道其發生率約30%~80%,不僅增加患者痛苦及醫療費用,延長住院時間,也給繼續輸液帶來困難,同時也是醫患糾紛的常見原因。了解輸液性靜脈炎的臨床症狀、發生原因及臨床幹預措施對於提高臨床輸液治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病例1:患者,男性,40歲,因前列腺炎接受頭孢曲鬆鈉1g+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第2日用藥20分鍾後,患者手背穿刺部位靜脈出現紅腫及沿靜脈走向紅線,觸之疼痛,診斷為輸液性靜脈炎。立即停藥,局部接受50%硫酸鎂紗布條濕敷,3日後症狀消失。
病例2:患者,男性,33歲,因上呼吸道感染接受阿奇黴素0.5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滴,滴速為40 滴/min,30 min後患者自行將滴速調整為68 滴/min,直至液體輸完,患者無不適。第2日患者手背出現穿刺點疼痛、紅腫,靜脈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確診為輸液性靜脈炎。
臨床幹預措施
有效防治輸液性靜脈炎的幹預措施包括合理安排輸液順序、控製液體輸入量和速度、選擇優質輸液器具和恰當穿刺部位、規範靜脈輸液無菌操作、加強靜脈輸液配置中心管理和及時幹預已發生的靜脈炎等。
合理安排輸液順序
合理安排輸液順序可以減輕抗癌藥物和高滲透壓藥物等對血管壁的刺激性。例如,在應用化療藥物等刺激性強的藥物時,應先用誘導液體穿刺,確定針頭在血管內後再加入藥物,從而防止藥物漏出血管外;藥物注射完畢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衝洗血管,使藥物不沉積在血管壁;在輸注化療藥物前後快速靜脈輸注加入含地塞米鬆的0.9%氯化鈉注射液,既起到抗炎、抗過敏作用,又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
對於長期輸液患者,應嚴格控製液體輸入量,盡量限製液體輸入量在每日1000 ml以內。
合理選擇穿刺血管
合理選擇穿刺血管和嚴格選擇穿刺針型號可以減少對血管壁的機械性刺激和損傷。醫務人員應首選彈性好、回流通暢、直徑大、便於穿刺和觀察的血管,避開靠近關節、瘢痕、受傷和感染部位的靜脈。
對於長期輸液患者,應有計劃地保護和合理使用靜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複多次穿刺。如果選用外周靜脈存在困難,則可選用深靜脈置管。根據靜脈管徑粗細,選擇合適穿刺針和靜脈留置針。
規範輸液無菌操作
規範靜脈輸液無菌操作,加強靜脈輸液配置中心(PIVAS)管理,盡量減少配伍用藥數量,以減少微粒汙染機會。
例如,使用精密過濾輸液器可以有效濾除藥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截留率達95%,從而減少藥物中微粒刺激血管導致的靜脈炎風險。
對於靜脈留置針,醫務人員應注明穿刺時間,每隔2~3日按照外科換藥法更換敷貼,肝素帽處使用無菌紗布包裹固定,避免塵埃、細菌等進入。
從液體配製到輸液的整個工作中,醫務人員均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規程。
及時幹預
患者一旦發生靜脈炎,則應立即更換靜脈注射部位、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局部注射1%普魯卡因+地塞米鬆或1%利多卡因+2%山莨菪堿。
此外,局部采用50%硫酸鎂濕敷,或者將硫酸鎂與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鎂乳劑,持續外敷,每日更換1次,必要時配合聚維酮碘治療,療效顯著。
對於已有炎症的血管,可在局部敷藥的同時配合紅外線照射20~30 min,每日2次。
如果發生藥液漏至血管外,則應立即停止輸入、盡量抽出局部滲藥,並在局部注射1%普魯卡因或1%利多卡因+地塞米鬆(5 mg),並可持續塗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濕敷50%硫酸鎂紗布條。
■ 小結
輸液性靜脈炎的治療方法很多,但針對輸液性靜脈炎的發生原因而采取正確的預防至關重要。這不僅可提高臨床靜脈輸液治療質量,而且可改善患者對靜脈治療的滿意度,減少由此而引發的醫療糾紛。同時應該嚴格控製輸液治療方法的適應證,加強靜脈輸液配置中心的規範化管理,加快靜脈輸液護理專業化的步伐,從而盡快達到國際靜脈輸液治療發展水平。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