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婦的心理脆弱如嬰兒 需要嗬護和支持嬰兒室裏的那個鬼魂,這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卻是很多觀察、研究的結果。什麼意思呢?就是父母的過去,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複相同的經曆。為什麼在孕產階段會有產後抑鬱?人們會發現孕婦懷孕後,她的情緒反應或者說整個人都改變了,為什麼?這是一種喚醒,就是懷孕你要養育孩子,這個過程,這個事件本身是一個喚起,一個誘因,喚起的是什麼?是你自己在同年經曆中的未解決或者是創傷的一些經曆和體驗。如果你沒有懷孕,或者你的現實生活和經曆比較幸運,那些未解決的議題是有可能
孕育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親子關係有一些要點。從孕育開始,父母的構想和懷孕期間的期待會影響他們與這個特定孩子的關係。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孩子他是怎麼來到你的家庭的,比如說孩子是否是你們夫妻二人計劃內生的?是在你們結婚之後,然後開始一步一步地從你們生活、心理各方麵去做好了準備,還是說他是被渴望著的,父母早早地就期待著他能夠降臨,還是說你是費盡周折,已經期待了好久,計劃了好久,然後終於有一天他來了,還是說你是懷著一種感動或者是內疚的心情?甚至是說你是有一種創傷的,對於創傷那種妥協?那麼所有這一切,就是你在孕育孩子之初和整個孕育階段的心情,你的狀態決定著你跟這個孩子的關係。
孩子出生的過程是比較順利的,順產的,滿意的呢,還是你是非常痛苦的,很危險的,令人恐懼的,還有孩子的性別是否是被渴望的?也就是說我們期待他是男孩還是女孩,可能現在都是一個孩子,這種性別的差異沒有那麼大,但是在過去或者是現在的一些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依然非常關注性別差異。
我們就來談談性別期待。我曾經在一個小組谘詢和輔導中發現,小組10個人當中有5個女性她們的經曆都是,她們的媽媽是期待生一個男孩的,但是她是個女孩,於是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有的情況是她是第一胎,是姐姐,因此她5歲之前都被當作男孩來帶,直到她5歲的時候終於有了一個弟弟,然後她媽媽才放棄了把她打造成男孩,開始去關注她的弟弟;還有的是,她有一個哥哥,可是她總是隱約感覺盡管她是家裏的老小,她哥哥會比她獲得更多的偏愛;那麼還有一個人,她是老二,上麵有個姐姐,下麵有個弟弟,她媽媽懷她的時候,去做B超,醫生都告訴她是男孩,但是當她出生時發現是個女孩,她媽媽極其失望。那麼所有的這些經曆,最後給這些成年人帶來的是什麼?她們對於自己角色和身份的認同,性別的認同出現了障礙。就是說她在出生之前,就被預期說她要是個男孩,那麼我們可以想象,人在這個有預期和期待的時候,當期望落空的時候會失望,巨大的失望,然後就是沮喪,對嗎?然後你就是會把她放到一邊,忽視這個孩子,是這樣嗎?而出生的那個孩子最大的體會是,非常地委屈和冤枉,為什麼?因為性別不是孩子自己決定的對嗎?我是一個男孩或女孩不是我決定的,為什麼要由我去承載這個失望?這時這孩子會對自己的性別認同產生障礙。那麼後來發展是什麼?就是她們成年之後變成了女強人,變成了家裏那個要去做很多事情,要去擔當的那個人,變成了那個非常獨立,不要任何依靠和依賴的那個人,但是唯獨她們不是真正的女人,她們沒有女性的溫柔、體貼,因為她們在出生前就被期待是個男人,男人是什麼樣的特點呢?你要有力量,要獨立,要理性,要能夠撐起一片天,是這樣嗎?但女性的身體內心卻要做一個男人,你能體會此時的糾結嗎?你無法改變,這樣的孩子成年之後一定會出現心理障礙問題。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會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影響,甚至會代際相傳。
孕產婦的心理脆弱如嬰兒 需要嗬護和支持
嬰兒室裏的那個鬼魂,這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卻是很多觀察、研究的結果。什麼意思呢?就是父母的過去,在自己孩子身上重複相同的經曆。為什麼在孕產階段會有產後抑鬱?人們會發現孕婦懷孕後,她的情緒反應或者說整個人都改變了,為什麼?這是一種喚醒,就是懷孕你要養育孩子,這個過程,這個事件本身是一個喚起,一個誘因,喚起的是什麼?是你自己在同年經曆中的未解決或者是創傷的一些經曆和體驗。如果你沒有懷孕,或者你的現實生活和經曆比較幸運,那些未解決的議題是有可能不被喚起的。但懷孕這件事情非常容易喚起你曾經的這樣的創傷經曆,為什麼?因為嬰兒是無助的,依賴性非常強,一歲以內嬰兒沒有父母是活不下去的,這種依賴對於母親來說會讓母親同樣產生一種無助感。此時你就會被動搖,你本身自己的整個心態、防禦機製和準備,如果沒有嬰兒你是可以保持,可以去平衡,或者是你是可以hold住你現實生活的一些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壓力的。但是,嬰兒的這種介入,他的出生帶來的就是喚起你自己曾經創傷的體驗。
這個時候社會環境和社會支持係統是尤其重要的,父母與嬰兒生活在更為廣泛的家族和社會網絡中,這囊括了文化階層和宗教信仰等問題。我想說作為家庭,今天我看到很多準爸爸,或者爸爸也來了,這是很棒的,為什麼呢?我做一個大概的比喻,我覺得準爸爸們最好要有心理準備,就是你的妻子懷孕後你家就好比有倆孩子,一個是你未出生的孩子,另一個就是你的妻子。懷孕階段的準媽媽是極其脆弱的,她心理的承受能力就像嬰兒一樣,這個時候就非常需要家庭的支持。
有些爸爸會說,媽媽喂奶我也幫不上,尤其是孩子半歲之內,一歲之內,我沒有什麼事情可做,我頂多給洗洗尿布,當然現在有保姆,有尿不濕,我可以不洗,你說我還能幹嘛呢?其實不然,爸爸們的作用是去支持去hold這個媽媽或是準媽媽,就是說你要去照顧和嗬護這個媽媽,然後準媽媽才能去嗬護好孩子,這是互動之後的一個影響。這個是很重要的,爸爸們千萬不要覺得幫不上什麼,隻能去外麵打拚,多掙點錢回來給孩子買最好的奶粉,用最好的嬰兒用品,提供最好的各方麵物質需求,但是這些都抵不上你對媽媽的那種情感上的嗬護和理解重要。但此時如果爸爸自己還是個大男孩的話,這可能就很有挑戰性了。如果你自己還是個大男孩,你還想找一個媽,此時你怎麼能當別人的爸呢?還要當兩個孩子的爸,所以你就會很困難,是這樣嗎?說到這裏就又涉及到準父母們自身的心理成長過程了,不斷地完善成熟很重要。
父母如果感覺自己屬於某個充滿一致性和凝聚力的環境,那麼這種感覺就會傳遞給孩子。就是說如果你自己自身內外一致,成熟的狀態,有安全感,那麼這個不用語言,而是自然、情感和氛圍的傳遞,就會讓你的孩子感覺到。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有與自己家庭不和或有割裂的曆史的話,一些沒有得到足夠支持的家長就容易出現諸如產後抑鬱的問題。就是說當你在最脆弱的時候,最需要支持,最無助的時候,如果你的家庭,比如說跟你父母的關係,跟爺爺奶奶的關係,如果有一些不愉快的話就可能非常容易導致產後抑鬱,這就像一個係統,像一個運轉的機器。大家有看過《雨果》那部電影的吧?電影中有一個小孩維修一個車站的大鍾。在車間裏有一個大鍾,那個小孩每天做的就是去給那個機器上油,然後進行簡單的維護讓大鍾能夠每天正常的運轉,家庭也一樣,如果哪個地方運轉的不順暢的時候,它就會卡殼,那麼這個時候就會從一個家庭成員那裏冒出來一些問題,比如孕產婦就會抑鬱,會情緒焦慮。通常我們也說家庭中一個人病了,不單是這個人病了,而是這個家病了,是這個係統病了。例如我們經常碰到10歲、8歲的孩子不上學,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然後青春期就早戀、染上網癮,作為心理谘詢師,我們不會緊緊盯著這個孩子自身,而是要去看他的家庭,很可能是孩子的母親在懷孕或生產期間抑鬱了,這個孩子是在替整個家庭“吃藥”,因為家裏麵的互動出問題了。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