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應用,許多臨床醫生和研究者發現抗精神病藥物能夠引起很多代謝方麵的副反應,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症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體重增加及糖脂代謝紊亂的影響明顯高於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而這其中以奧氮平和氯氮平表現尤為明顯。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代謝紊亂常常難以控製。同期聯用適當藥物來抵消這些紊亂不失為一個理性的選擇。對同期伴隨藥物的選擇一直眾說紛紜,尚存爭議,
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應用,許多臨床醫生和研究者發現抗精神病藥物能夠引起很多代謝方麵的副反應,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症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體重增加及糖脂代謝紊亂的影響明顯高於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而這其中以奧氮平和氯氮平表現尤為明顯。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代謝紊亂常常難以控製。同期聯用適當藥物來抵消這些紊亂不失為一個理性的選擇。對同期伴隨藥物的選擇一直眾說紛紜,尚存爭議,而不同幹預手段的效果差異的評估又相對缺乏。
為評估眾多幹預藥物對抗精神病藥物所致體重增加的控製效果差別,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學者聯合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發表在牛津現刊庫(Oxford journals)旗下的《Schizophr Bull》雜誌上。(點擊下載研究全文)
入選的為2013年11月之前發表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基礎藥物以氯氮平和奧氮平為主,結局指標是體重改變,更進一步指標包括:空腹血糖,血紅蛋白A1c(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胰島素水平,胰島素耐受性指數,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最終40項試驗納入標準,共嚢括有19種不同的藥物幹預手段:金剛烷胺、阿立呱唑、托莫西汀、右旋芬氟拉明、右旋安非他命、法莫替丁、氟西汀、鼻內胰島素、二甲雙胍、二甲雙胍-西布曲明聯合、尼紮替丁、奧利司他、苯丙醇胺、瑞波西汀、瑞波西汀-倍他司汀聯用、羅格列酮、西布曲明、托吡酯、唑尼沙胺。
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應用,許多臨床醫生和研究者發現抗精神病藥物能夠引起很多代謝方麵的副反應,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症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體重增加及糖脂代謝紊亂的影響明顯高於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而這其中以奧氮平和氯氮平表現尤為明顯。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代謝紊亂常常難以控製。同期聯用適當藥物來抵消這些紊亂不失為一個理性的選擇。對同期伴隨藥物的選擇一直眾說紛紜,尚存爭議,而不同幹預手段的效果差異的評估又相對缺乏。
為評估眾多幹預藥物對抗精神病藥物所致體重增加的控製效果差別,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學者聯合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發表在牛津現刊庫(Oxford journals)旗下的《Schizophr Bull》雜誌上。
入選的為2013年11月之前發表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基礎藥物以氯氮平和奧氮平為主,結局指標是體重改變,更進一步指標包括:空腹血糖,血紅蛋白A1c(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胰島素水平,胰島素耐受性指數,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最終40項試驗納入標準,共嚢括有19種不同的藥物幹預手段:金剛烷胺、阿立呱唑、托莫西汀、右旋芬氟拉明、右旋安非他命、法莫替丁、氟西汀、鼻內胰島素、二甲雙胍、二甲雙胍-西布曲明聯合、尼紮替丁、奧利司他、苯丙醇胺、瑞波西汀、瑞波西汀-倍他司汀聯用、羅格列酮、西布曲明、托吡酯、唑尼沙胺。
結果顯示:和安慰劑對照組相比,同期伴隨使用二甲雙胍組平均體重差異為:−3.17kg(95%CI:−4.44~−1.90kg);和安慰劑組相比,合並效應值有一定差異的還有托吡酯−5.20kg(95%CI:−9.55~−0.84kg),西布曲明−2.86kg(95%CI:−4.72~−1.01kg),阿立呱唑−2.13kg(95%CI:−2.87~−1.39kg),瑞波西汀−1.90kg(95%CI:−3.07~−0.72kg)。
此外研究發現,二甲雙胍、羅格列酮能提高胰島素耐受性。阿立呱唑,二甲雙胍,西布曲明能降低血脂水平。
鑒於二甲雙胍在多個方麵改善抗精神藥物的所致代謝副反應的優勢表現,研究人員在結論中寫道:“當使用非藥物手段幹預藥源性肥胖證據還不充分,而調整其他代謝副作用輕微的抗精神病藥物會降低治療療效時,不改變原有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同期伴隨使用二甲雙胍可作為眾多幹預方案的的首要選擇。”
當然,研究人員在文末表述道本研究的主要優勢在於評估嚴格遵循了“PRISMA聲明”,保證了薈萃分析的透明和完整,但也存在以下不足:某些幹預方法的試驗研究和樣本數量仍有一定局限;幹預24周以後的長期效果沒有再進行調查;盡管幹預藥物可以較好耐受,但薈萃分析隻評估了對代謝副反應的控製,而不同伴隨藥物自身所帶來的副作用尚未評估;至於這些幹預手段起作用背後潛在的藥理學機製該文未涉及。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