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正試圖提前預測精神病並且預防它
1995 年,當 Rachel Loewy 還是美國埃默裏大學的一名本科生時,她協助開展了一項研究。在心理學係大樓裏,Loewy 手裏拿著夾板坐在那裏,並對大腦健康狀況開始惡化的青少年進行訪談。一些人聽到有人在竊竊私語,其他人則幻想老師能讀出他們的想法,或者當他們走到大廳時,同學在盯著他們並希望其受傷。
這些青少年被診斷為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礙。這是一種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症的疾病。作為最折磨人和最被汙名化的精神疾病之一,分裂型人格障礙會剝奪受害者的自我和未來,而這通常在成年早期便會發生。
盡管這些青少年當時並未患有精神分裂症,但研究人員認為,一些人的病情將在隨後惡化並被診斷為患上該疾病。當 Loewy 遇到這些人時,他們的頭腦還很清醒並且具有自我意識。然而,他們還是很怕自己的大腦不知道何時會迅速失去控製。
醫生會定期評估病人患上心髒病、各種癌症和糖尿病的風險,並且進行幹預從而減緩或者阻止疾病的發作。不過,預防精神疾病——從焦慮到抑鬱再到精神分裂症,幾乎很少受到關注。
尋找根源
尋找精神分裂症根源的努力真正開始於上世紀 80 年代。來自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的 Robert Heinssen 表示,研究人員認為,“我們應當盡可能地接近這種疾病發作的真相”。當時,精神分裂症被視為初次精神崩潰,即人們無法區分現實和幻想。
不過,Heinssen 介紹說,當醫生對在最初的精神疾病發作後住院的病人進行訪談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在很多情形下,“人們在患上精神病的數月甚至幾年前便經曆了認知、行為和感覺上的改變”。這促成了一種觀念的產生,即在精神分裂症發作前便存在一種不斷發酵的風險狀態。
然而,在擁有這些早期跡象的人群中,為何有人最終患上精神病而其他人沒有?大腦研究獲得了一些線索。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學家 Akira Sawa 表示,對於健康的兒童來說,“大腦在青春期會經曆動態的變化”。尤其是普遍存在的“突觸修剪”——對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器數量進行的縮減——會在兒童向成年人過渡時重塑大腦。對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的核磁共振成像顯示,患者的部分大腦比普通人的小,而這一特征同青春期過度活躍的突觸修剪存在關聯。
最近的基因研究為這一理論增加了依據。2016 年 1 月,布羅德研究所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研究顯示,一組同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會引發突觸修剪。
不過,迄今為止,基因研究更多地是在闡明該疾病的生物學機製,而非辨識處於高風險狀態的人群。長期對預防精神分裂症感興趣的耶魯大學心理學家 Tyrone Cannon 介紹說,盡管該疾病有很大的遺傳成分——在父母一方和同卵雙胞胎手足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群中,分別有約 10% 和 50% 的人將被診斷出患有該病,但遺傳學的複雜程度令人汗顏。“這不僅僅是一種機製,而是上千個基因在起作用。”
與此同時,普通青少年的生活和習慣可能會放大已出現患病傾向的人群得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例如,研究發現,抽大麻同精神病發作存在關聯。而壓力會調節被認為影響突出修剪的激素,因此在應激性事件後經常伴隨著精神崩潰。
風險計算器
為預防精神分裂症,專家們必須弄清楚誰正在向這種疾病發展。一個國際團隊正在研究患有一種被稱為 22q11.2 微缺失綜合征的遺傳性綜合征患者。該疾病會讓他們有約 25% 的幾率患上精神障礙。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病人(其中很多參加研究時還是孩子)將為了解精神分裂症發作前的早期認知和情緒變化提供更加清晰的窗口。
在另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和 6 個歐洲國家正在開展一個涉及 10 個地方、被稱為 PRONIA 的項目。PRONIA 開始於 2013 年,目前招募了 1700 人參與研究。這些人有很高的風險患上精神病,或者已經患有早期精神病和抑鬱症。參與者在一段時間內接受了一係列測試,包括神經心理測試、核磁共振成像、DNA 測序以及對血液樣本進行分析以尋找諸如反映應激反應的生物標記物。在美國,一項被稱為北美精神病前驅期綜合征(NAPLS)的長期研究也在 9 個中心做類似的事情。
不過,尋找這些年輕人並非易事。兒科醫生和學校輔導員可能會見到成績下滑或者不願參加社交活動的青少年。但在 14 年前發起 NAPLS 項目的 Cannon 表示,“人們並未真的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初露頭角的精神病過程。隻有當某人問他們是否聽見了一些不同尋常的聲音或者有一些令人煩惱的想法後,才會斷定其患有精神病。而此時,他們會告訴你:‘我聽見有個聲音在叫我的名字。’”
慶幸的是,像 NAPLS 和 PRONIA 一樣的項目正在闡明精神病發作前的數月或者幾年前所發生的事情。NAPLS 的一個重要發現是最終發展成精神病人的人群在約一年的時間裏會經曆大腦灰質的減少。另一項發現是炎症(可能由遺傳和外部風險因素共同激發)的血液標記物或許既能提高風險,也能預測灰質的損失。
去年秋天,Cannon 和 NAPLS 項目組的其他人發布了一個基於 596 人(對其進行了長達 2 年的跟蹤)的風險計算器。他們發現,較低的記憶和語言學習得分以及社交功能的衰退同精神崩潰和諸如詭異的想法等前驅症狀的嚴重性存在顯著關係。獲得的結果最終變成一個供在辨識精神病高發人群方麵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使用的計算器。該工具可在網上免費獲得。
預防精神分裂症
當涉及如何預防精神分裂症,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病學家 Iris Sommer 表示,“我並未期望奇跡出現,但我們應當開始重視預防問題”。
就目前來說,最有效的預防策略也是最具爭議性的:精神病類藥物。多年來,醫生一直試圖用治療精神病全麵爆發時使用的抗病藥物來阻擋精神病。然而,這些藥物能否預防精神崩潰尚無定論,並且帶有很多副作用。“在這方麵,我們還很幼稚並且很狂熱,但其實並未意識到治療精神病會有多麼困難。”多年前在精神病高危人群中研究一種抗精神病藥物的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家 Scott Woods 表示。
不過,Woods 再次充滿希望。他正在同總部位於德國的藥企——勃林格殷格翰進行協商。今年秋天,該公司的科學家開始向一種有極高風險患上精神病的人群提供一種試驗性藥物。該藥物並不能治療精神病,相反會增強穀氨酸的信號傳遞能力。穀氨酸是一種神經遞質,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高危人群中受到損傷。該公司嚐試將其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中的認知問題,並擴展到精神病的預防。
上個月,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多個地方,第一批 300 人簽字同意被隨機分配服用該藥物或者安慰劑。和其他預防試驗一樣,勃林格殷格翰正在研究該療法能否緩解現有症狀並且預防精神病。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11/scientists-are-learning-predict-psychosis-years-advance-and-possibly-prevent-it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