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起,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AD)日”,今年的主題是“印象·癡呆——防治癡呆,從知曉開始”(Faces of Dementia)。隨著AD患病人數的增加及其對社會生活影響的日益擴大,為喚起人們更多的關注,今年,ADI將每年的9月定為“全球AD月”。
自1994年起,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將每年的9月21日定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AD)日”,今年的主題是“印象·癡呆——防治癡呆,從知曉開始”(Faces of Dementia)。隨著AD患病人數的增加及其對社會生活影響的日益擴大,為喚起人們更多的關注,今年,ADI將每年的9月定為“全球AD月”。
9月13日,ADI發布了由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馬丁·普林斯(Martin Prince)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執筆的題為《早期診斷與幹預的益處》的《世界AD 2011年報告》,這是自2009年以來該協會發布的第三個AD全球報告。
作為ADI在國內唯一的成員組織,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老年癡呆及相關疾病專業委員會(ADC)對該報告執行綱要進行了摘譯(全文詳見http://www.alz.co.uk/worldreport2011),並邀請ADC主席、解放軍總醫院王魯寧教授和ADC常務副主席、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第六醫院)於欣教授進行點評,於本報分兩期刊出,敬請關注。
為何要進行早期診斷與幹預?
一、 發病率高,診治費用高昂
AD和其他類型癡呆不僅嚴重影響患者,也摧殘著他們的家庭和看護者。《世界AD 2009年報告》指出,癡呆患者人數預計每20年增長近一倍 ——將由2010年的3600萬增至2050年的1.15億,且58%的患者居住於中低收入國家,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71%;《世界AD 2010年報告》稱,每年癡呆相關費用總計6040億美元,約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 的1%,若該費用為一個國家的GDP,則將成為全球第18大經濟體。
目前,在ADI各成員協會的努力下,各國對癡呆的關注度和優先度不斷提高,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挪威和韓國已啟動全麵的國家AD戰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癡呆列在精神健康全球行動(mhGAP)優先關注的七種精神神經障礙之列,以期減小資源匱乏國家的治療缺口。
二、治療缺口大
研究顯示,多數癡呆患者並未得到正規診斷。在高收入國家中,僅20%~50%的病例在初級保健機構中被識別和確診。這一治療缺口在中低收入國家中更為顯著,一項印度的研究顯示,90%的癡呆病例未被識別。若將這些數字外推到其他國家,則意味著3600萬癡呆患者中的2800萬未得到診斷,也未能獲得相應的治療和支持。
由於全球人口逐漸呈現老齡化,癡呆新病例正在殘酷地攀升,早期診斷和幹預可能是減小治療缺口的重要途徑。
早期診斷和幹預的益處有哪些?
今年,ADI首次委托一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對AD及其他癡呆相關證據進行核對和評價。評價的關鍵問題包括:① 促進癡呆的更早期診斷是否可行及如何進行?② 更早期的診斷和幹預對患者和看護者有哪些利弊?③ 癡呆早期階段有效的幹預手段有哪些?④ 是否有證據表明在疾病早期進行幹預更有效?⑤ 早期診斷和幹預能否降低衛生和社會保健成本?
一、提供癡呆危機幹預的有效路徑
無法及時獲得正確診斷是影響AD和其他癡呆患者及其家人和看護者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障礙。本報告顯示,在疾病早期階段采取藥物治療和心理及社會幹預策略可有效改善癡呆患者的症狀,減輕看護者的壓力;而在病程的更早期對看護者進行幹預,將可能使其繼續為患者提供居家照料(避免或推遲患者接受機構化看護)。
目前,新的可能延緩或阻止疾病進展的藥物正在研發中;而提高現有循證治療手段的覆蓋麵(尤其是處於疾病早期階段的患者),將為提供更有效的新型治療和診斷技術作出更好的準備。
二、節省衛生保健費用
《世界AD 2010年報告》指出,在高收入國家中,每位癡呆患者的社會負擔約為32865美元/年,而高質量診斷的花費為5000美元/年;若將早期診斷和幹預的花費與推遲入住養老機構節省的費用部分相抵,則每位患者在整個病程中將淨節省1萬美元;同時,在此過程中,患者和看護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將得到極大提高。雖然這些證據僅來源於數量有限的研究,但仍可表明,若政府對不斷增加的衛生和社會保障成本給予適度關注,則可節省大量費用。
三、幫助患者和看護者走出癡呆陰影
更早期的診斷有助於改變社會對AD及其他癡呆患者的看法和態度。然而,對癡呆的病恥感、認為記憶問題是老化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和對癡呆患者及其家人我們已無計可施的錯誤觀念均妨礙著患者及時接受診治,即使在高收入國家亦如此。
本報告中闡述的證據和詳細的建議有望引領患者走出癡呆陰影,並提供了提高治療和照料質量的方法。至少,在每位患者及其家人首次報告疾病相關問題並表示希望得到建議、治療和支持的時候,都能獲得及時的診斷。
在診斷為癡呆後,患者應盡可能全麵地參與計劃自己的生活,並對未來的治療和照料做出重要決定。目前,促進疾病早期識別的相關工作已取得一定進展。ADI收到了世界各地患者發來的聲明。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但診斷標誌著患者未來生活的開端。我們必須傾聽患者的心聲。(報告其他內容及王魯寧教授點評見本報下期)
■專家評論
與癡呆作戰,所有人都應是戰士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 於欣
如果說癡呆對於發達國家是一個社會、經濟和健康的重大危機,那麼對於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缺乏國家層麵的係統性防治策略,就將是一場災難。上個世紀末,我國的病毒學家、傳染病專家和公共衛生專家聯合起來,促使中國政府的最高決策層將艾滋病防控列入國家行動;十年之後,盡管艾滋病的防治仍然麵臨諸多嚴峻挑戰,但是中國避免了艾滋病的爆發性蔓延。
我認為,癡呆的有效應對,必須有國家的承諾和具體的舉措。在這一周,紐約聯合國總部正在召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高峰會議,癡呆也是其中議題之一。國際社會對於癡呆的日漸重視,相信也能對中國政府起到推動作用。
同時,癡呆防控依然是一個科學問題。癡呆的高危因素有哪些?癡呆與老年期其他常見的慢性疾病是什麼關係?能否通過簡單易行的生活方式改變有效預防癡呆的發生?癡呆的早期診斷有無客觀、簡便、無創、價廉的指標?能否通過某些指標的監測預測患者疾病進展?國際知名的製藥企業都將抗癡呆藥物的研發作為重點,而我國製藥業研發能力薄弱,政府與社會在藥物研發中應當起到什麼作用?這些問題既需要學術界的努力,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的投入。更為關鍵的,是廣大癡呆患者及其家屬對於癡呆相關臨床研究的積極參與。無論什麼樣的高技術、動物實驗,都不能代替患者自身對疾病發展過程詳細準確的報告和對治療措施的實際反應。盡管我知道《中國醫學論壇報》的讀者並非是患者和家屬群體,但我仍願意借此機會向所有參加有關癡呆科學研究的患者和家屬表示敬意和感謝。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類與疾病的鬥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疾病的認識也促進了我們對自身的了解,反之亦然。因此,既沒有必要對衰老和衰老相關的疾病如癡呆持宿命論的態度,也不應該盲目樂觀。我們跟癡呆還要打一場很長的戰役。這場戰役中,有的人會犧牲,但所有人都應該是戰士。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