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吡肟致老年腎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異常1例
患者女,75歲,因“咳嗽、咳痰、活動後氣短6個月,加重3個月”,於2013年6月4日入院。患者6個月前感冒後出現活動後氣短,上樓或快步走時出現呼吸困難,休息後可緩解,伴咳嗽、咳痰,痰液為白色泡沫狀。無發熱、喘息、胸痛、咯血,無心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當地醫院診斷為“間質性肺疾病”,給予抗感染、祛痰、抗纖維化、吸氧等治療後,效果不佳。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上述症狀加重。2個月前就診於我院門診,肺部CT提示雙肺間質性炎症。
患者既往高血壓病史30年,血壓最高190/140mmHg,平時規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1次/天,血壓控製在110/70mmHg。
入院體檢體溫36.1℃,脈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10/70mmHg。雙肺底可聞及velcro音,未聞及胸膜摩擦音。心尖部可聞及收縮期Ⅲ/Ⅵ級雜音。餘未見異常。
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9.8×109/L,中性粒細胞0.76,血紅蛋白133g/L,血小板計數295×109/L,動態紅細胞沉降率44mm/h,C反應蛋白0.26mg/L,白蛋白27.6g/L,尿素氮(BUN)7.99mmol/L,肌酐(CREA)130μmol/L,尿酸(URIC)388μmol/L,鈉135mmol/L,鉀3.8mmol/L,未吸氧條件下pH7.48,二氧化碳分壓(PCO2)19mmHg,氧分壓(PO2)53mmHg;尿白細胞(+),紅細胞(±),蛋白(++++);糞常規、自身抗體、凝血四項等未見明顯異常。
胸部血管CT雙肺支氣管血管束增重,雙肺小葉間隔增厚,伴磨玻璃密度影,呈小網格樣改變,以雙肺下葉為著,提示:雙肺間質性肺炎合並感染。
入院診斷及治療間質性肺炎合並感染,慢性肺源性心髒病,低氧血症,心功能失代償,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組),腎功能不全。
入院後給予頭孢西丁3g、2次/天靜脈滴注抗感染,二羥丙茶堿0.25g、2次/天靜脈滴注平喘,乙酰半胱氨酸0.6g、3次/天口服抗纖維化,間斷托拉塞米10mg、1次/天靜脈注射利尿。
6月9日,患者仍訴活動後氣短,夜間喘憋較明顯,考慮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停用頭孢西丁,換用頭孢吡肟2.0g、2次/天靜脈滴注,餘治療不變。
6月12日17:00左右,患者出現躁狂,拒絕治療。
6月13日淩晨3:30左右,患者再次出現躁動不安,肌內注射苯海拉明20mg後症狀略緩解;9:00左右,再次出現躁動不安、言語混亂、譫妄。實驗室檢查示BUN6.21mmol/L,CREA130μmol/L,URIC392μmol/L,鈉142mmol/L,鉀2.8mmol/L。血氣分析結果示pH7.38,PCO25mmHg,PO263mmHg。請神經內科醫師會診,診斷為精神行為異常(原因待查),建議給予地西泮5~10mg肌內注射,行頭顱CT檢查排除顱內病變。停用頭孢吡肟、二羥丙茶堿、乙酰半胱氨酸,並於17:00及22:00分別肌內注射地西泮5mg。
6月15日,患者未再出現煩躁及胡言亂語等症狀,神誌清楚,可正確回答問題。給予二羥丙茶堿靜脈滴注平喘、乙酰半胱氨酸口服抗纖維化、5%葡萄糖氯化鈉補液治療。
6月17日,患者好轉出院。
討論
本例患者入院時神誌清,予頭孢西丁、二羥丙茶堿、乙酰半胱氨酸治療5天未出現不良反應,第6天因抗感染效果不佳以頭孢吡肟取代頭孢西丁,第9天出現躁狂,第10天出現躁動不安、言語混亂、譫妄,停用頭孢吡肟、二羥丙茶堿、乙酰半胱氨酸,並給予對症治療,第12天精神症狀消失,恢複二羥丙茶堿和乙酰半胱氨酸治療,未再出現上述精神症狀,考慮精神症狀由頭孢吡肟所致。
頭孢吡肟所致神經精神係統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3%,高於頭孢他啶(2.7%),最常見症狀為意識混亂、煩躁不安、言語混亂、肌陣攣、癲癇發作等,多出現於用藥後3~6天,停藥2~5天症狀多可消失。此類不良反應多見於腎功能不全患者,這與頭孢吡肟的藥代動力學特點相關。進入體內的頭孢吡肟約85%由腎小球濾過,以原形排出體外,其消除半衰期在腎功能正常者約為2h,在腎功能不全患者則依腎功能受損程度而延長,當肌酐清除率小於10ml/(min?1.73m2)時,其血漿半衰期是腎功能正常者的5倍左右。頭孢吡肟的神經毒性反應也常見於老年患者。這與老年人多存在肝腎功能減退相關。
本例提示,臨床使用頭孢吡肟時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對於老年及腎功能不全患者應注意按照腎功能調整給藥劑量,並在用藥過程中嚴密監測。由於頭孢吡肟相對分子質量為571.5,因此常規的血液透析不能清除,對於停藥後症狀緩解不明顯的患者,可以將血液透析與血液灌流串聯,可提高清除效率。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