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檢查:送檢灰紅腫大淋巴結,大小5cm×3cm×3cm,包膜完整,切麵灰白灰紅、散在出血,質地細膩魚肉狀。本組中例1放棄治療,隨訪2個月後死亡;例2確診後積極采取聯合化療並抗病毒治療,隨訪5個月症狀緩解,患者仍存活。
例1女,52歲,已婚。因“胸悶、呼吸困難伴右頸多發淋巴結腫大1個月餘”於2010年11月人院。患者2年前因扁桃體腫大行扁桃體摘除術,本次入院半年前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檢測陽性,3個月後經X線胸片及痰液病原學檢查診斷為肺孢子蟲肺炎而確診為艾滋病患者。體檢:右側頸部見一大小約8cm×5cm×4cm的質略硬包塊,邊界欠清,活動欠佳,心肺腹部未見明顯異常。血常規:白細胞4.4×109/L,紅細胞3.5×1012/L,淋巴細胞0.25。血清學檢查抗HIV陽性,外周血及骨髓檢查無異常。術中見右頸深部多發淋巴結腫大粘連,壓迫氣管,致氣管移位,隨行部分腫塊切除。
病理檢查:送檢灰紅腫大淋巴結,大小5cm×3cm×3cm,包膜完整,切麵灰白灰紅、散在出血,質地細膩魚肉狀。鏡下觀察:淋巴結結構被破壞,腫瘤由單形一致中等大小的瘤細胞所構成,彌漫性浸潤,瘤細胞排列緊密,核圓形,核膜較厚,染色質較粗,核內可見2-4個小核仁,易見核分裂象,可見滿天星現象(圖1)。免疫組織化學:瘤細胞呈CD20、PAX-5、CD10、bcl-6陽性,bcl-2、MUM-1、CD5、CD21、CD99、末端脫氧核苷酸轉移酶(TdT)、CK-P陰性,Ki-67陽性指數95%;原位雜交:EBER陽性(圖2);FISH檢測示:myc基因易位(圖3),即t(8;14)(q24;q32)。
病理診斷:人HIV感染/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相關Burkitt淋巴瘤(BL)。
例2男,38歲。因“頸部多發淋巴結腫大2個月餘”於2011年3月入院。2個月前無意中發現頸部出現一包塊,無疼痛及觸痛,逐漸增大,出現呼吸困難,隨來院就診。B超示頸部彌漫性多發淋巴結腫大,X線示縱隔多發淋巴結腫大。體檢:右側頸部查見多個腫大淋巴結,大小約8cm×6cm×3cm,右側腋窩及雙側腹股溝多發淋巴結腫大,心肺等器官未受累及,外周血及骨髓檢查無異常。血清學檢查示抗HIV陽性,行淋巴結活檢術。
病理檢查:送檢組織淋巴結一枚,呈暗紅灰白色,包膜完整,質軟,切麵灰白色,質地細膩魚肉狀。鏡下觀察:形態相對單一淋巴樣細胞彌漫增生浸潤,瘤細胞間散在分布著吞噬有核碎片的巨噬細胞,形成滿天星圖像(圖4)。免疫組織化學示:CD10、CD20、PAX-5,bcl-6陽性,Ki-67陽性指數90%,CD3、CD5、CD21、CD99、CK-P,bcl-2、MUM-1、TdT陰性。原位雜交:EBER陰性(圖5);FISH檢測示:myc基因易位(圖6),即t(8;14)(q24;q32)。
病理診斷:HIV感染/AIDS相關BL。
討論:HIV感染/AIDS相關淋巴瘤(HIV/AIDS related lymphoma,ARL)是一組與HIV感染有關的淋巴組織異質性腫瘤。隨著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的應用,HIV的感染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與HIV感染相關的腫瘤疾病譜係也發生了變化,有研究表明ARL的發病有增高趨勢,已超過Kaposi肉瘤,成為ARL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期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在ARL中,HIV-霍奇金淋巴瘤(HIV-HL)、HIV-BL和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發病率穩中有升,而其他業型如原發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漿母細胞淋巴瘤以及原發性滲出性淋巴瘤發病率則有所下降。由於免疫係統受抑製程度不盡相同,大約60%的患者在診斷淋巴瘤時並未確診AIDS,淋巴瘤可以是艾滋病的第一表現,中國HIV感染者陸續進入發病期,因此應提高對ARL的認識和關注。BL是一種源於濾泡生發中心B細胞的高度侵襲性淋巴瘤,可分為地方性、散發性和AIDS相關性。地方性主要發生在中非一帶,與EB病毒高度相關(95%),兒童常見,常侵犯頜部、性腺、腎髒等;散發性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年,約40%EB病毒陽件,常侵犯胃腸道、肝髒.腹膜後、淋巴結,骨髓受累較地方性常見;AIDS相關性BL是HIV/AIDS-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常見類型,發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000倍,約占ARL的30%~40%,常發生在AIDS早期階段,與地方性和散發性BL相比,HIV/AIDS-BL發病年齡較年長,常為中青年,好發生於淋巴結和骨髓,EBV感染率約為25%~40%。組織學特征與非HIV-BL相似,為中等大小、相對單一形態淋巴樣細胞彌漫增生浸潤,高核分裂指數和高凋亡是其特征,瘤細胞間散在分布著吞噬有核碎片的巨噬細胞,形成滿天星圖像。HIV/AIDS-BL免疫表型相似於其他BL:表達成熟B細胞分化抗原CD20、CD19、CD79a和PAX-5,以及生發中心細胞標記CD10和bcl-6,免疫表型顯示生發中心B細胞來源。常為陰性的抗體有bcl-2、CD3、CD5、CD21、CD23、CD43、cyclinD1和TdT。Ki-67陽性指數90%~100%。分子檢測HIV/AIDS-BL常顯示出BL特有的c-myc基因易位,最常見的是t(8;14),少數c-myc基因易位為t(2;8)或t(8;22),可不伴有EBV感染,病變呈侵襲性經過。
圖1例1,腫瘤由單形一致中等大小的瘤細胞構成,彌漫性浸潤,瘤細胞排列緊密,核圓形,核膜較厚,染色質較粗,核內可見2~4個小核仁,易見核分裂象,可見滿天星現象HE中倍放大 圖2例1,EBER陽性原位雜交 高倍放大 圖3例1,例1myc基因易位,為t(8;14)(q24;q32)FISH×1000 圖4例2,體積中等大小、相對單一形態淋巴樣細胞彌漫增生浸潤,瘤細胞間散在分布著吞噬有核碎片的巨噬細胞,形成滿天星圖像 HE 中倍放大 圖5例2,EBER陰性原位雜交 低倍放大 圖6例2,myc基因易位,為t(8;14)(q24;q32)FISH×1000
HIV/AIDS-BL是HIV/AIDS-NHL常見類型。本文2例HIV/AIDS-BL均為成人,均表現為頸部淋巴結腫大,組織學具有典型BL形態特征,其巾男性患者在診斷淋巴瘤時並未確診AIDS,淋巴瘤是艾滋病的第一表現,因此應提高對ARL的認識,建議對成人淋巴瘤患者進行HIV檢測。2例免疫表型表達成熟B細胞分化抗原CD20和PAX-5,以及生發中心細胞標記CD10、bcl-6,遺傳學顯示myc基因易位,例1伴有EBV感染,例2不伴EBV感染,說明EBV感染並非HIV/AIDS-BL發生的主要原因。
鑒別診斷:(1)中間性(灰區)B細胞淋巴瘤:這類淋巴瘤具有DLBCL和BL中間特點的,未能分類的B細胞淋巴瘤:這類腫瘤少見,主要見於成人,是一組異質性、尚無明確疾病的腫瘤實體、應用經典的DLBCL或BL標準都不能診斷的淋巴瘤,形態學介於DLBCL和BL之間,如有的瘤細胞小於典型DLBCL瘤細胞,或比典型BL的瘤細胞大,具有高陽性指數和星空現象,免疫表型與BL一致;有的形態為典型BL,但免疫表型或遺傳學特點(myc基因重排陰性)不典型,難以診斷BL。中間性(灰區)B細胞淋巴瘤其臨床病理特征還需觀察積累大量病例才能總結出,好發於青少年,CD10、bcl-6陽性,Ig-myc陽性,bcl-2陰性,支持BL診斷。(2)B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腫瘤細胞為中等大小相對單形一致的淋巴母細胞,胞質稀少,核質比例高,核呈規則圓形或曲核,核膜清楚而薄,染色質細膩,核仁小而不明顯。瘤細胞呈彌漫密集浸潤,核分裂象多見,部分病例可見出現星空現象,免疫組織化學:表達B細胞標記如CD19、CD79a、CD10、PAX-5等,部分表達CD20、CD34、bcl-2,前體淋巴細胞相關標記TdT和(或)C199是重要標誌物,BL為TaT、CD99陰性,(3)母細胞樣變型套細胞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更多見於老年人。形態學上套細胞淋巴瘤細胞核輪廓小規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常顯示CD5和cyclinD1陽性(4)髓係肉瘤:形態學上與BL難以區別,髓係肉瘤瘤細胞胞質一般較豐富,嗜酸性,核呈腎形,核仁更為突出,常散在不成熟的嗜酸性粒細胞。免疫表型髓過氧化物酶(MPO)、溶菌酶、CD68(KP1)和CD15陽性反應。
治療和預後:病情和預後與BL分期、HIV病情及血中CD4﹢淋巴細胞數量有關在HIV感染早期(CD4﹢淋巴細胞>200/mm3)並發的艾滋病相關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2年存活率約為30%,HIV感染晚期(CD4﹢淋巴細胞<100/mm3)發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1年存活率隻有10%,中位生存期一般<3個月治療采用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並化療的方案。腫瘤對聯合化療高度敏感,即便腫瘤已處於進展期,累及骨髓和中樞神經係統,大劑量化療仍有效,長期療效有待於進一步觀察。本組中例1放棄治療,隨訪2個月後死亡;例2確診後積極采取聯合化療並抗病毒治療,隨訪5個月症狀緩解,患者仍存活。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