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金陽太難了,從找到他的電話,到我們真正跟他說上話,用了三天。此刻他正準備大交班,用最快的語速跟我們交流,思維異常敏捷,談疫情現狀,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可對個人工作,他卻三緘其口隻字不提
編前語
采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金陽太難了,從找到他的電話,到我們真正跟他說上話,用了三天。此刻他正準備大交班,用最快的語速跟我們交流,思維異常敏捷,談疫情現狀,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可對個人工作,他卻三緘其口隻字不提……從在武漢協和本院負責臨床診治,到駐紮被專劃為重型與危重型感染患者住院部的西區分院,整個春節期間,金陽主任都在疫區最危重的崗位連續作戰。近30年呼吸醫學臨床經驗、親曆過2003年SARS疫情的他,如何看待武漢新冠疫情從出現到發展全過程?重型和危重型感染患者的救治情況如何?他們遇到了哪些挑戰?在管理和診治危重型患者方麵,金主任有很寶貴的經驗可與大家分享。
「盡管剛開始我們出現了14位醫護人員感染,但其餘的臨床醫護人員全程從未有一人退縮過……」
我們是從元旦節的前幾天才開始知道有華南海鮮市場相關的信息,當時隻知道是具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傳染特征的肺炎。隨著後來開始有新聞報道「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我們醫院在第一批診治患者的過程中也已出現14位醫護人員被感染的情況。這都是後來隨著症狀越來越多,診斷手段的出現,一一被確診的。而在疫情最開始時,他們所有醫護人員都是在正常的診療程序過程中,十分不幸被傳染的。因為當時醫護人員對這種新病毒還沒有認識上的概念,連給患者檢測用的試劑盒都還沒有,大家的防護意識,並沒有上升到現在這種必須穿猴服、戴N95口罩、戴護眼鏡來進行隔離的防護意識。
在疫情剛開始的那段時間,當我們得知臨床一線的14名醫護人員被感染,最令我感動的是,剩下的所有醫護人員沒有任何一個退縮過。全程沒有任何一人說,我想請假離開,都是奮勇向前地撲在崗位上連軸轉。當時的情況,被診治的一部分疑似患者,包括後來確診的患者,基本表現都有肺部的影像學改變,針對這些在當時來說還是「不明原因肺炎」的患者進行救治,即便大家知道有可能被感染,而且是在防護設備等各方麵沒有到位情況下,依然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
值得慶幸的是,後來這14名被感染的醫護人員,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觀察,逐步地在解除隔離、恢複的過程中。他們當中隻要解除隔離的,回家休息後又紛紛要求繼續投入崗位。
「1月10日後明顯感覺發熱的肺炎病人逐漸增多,印象最深是病例中的這幾個特點與我以往看過的都不太一樣」
1月10日以後,我比較明顯的感受到發熱的肺炎病人在逐漸增多,而且他們肺炎的影像學表現基本都是以磨玻璃肺炎、肺的外帶和胸膜下的起病為主要特征的,而且是散發的、片狀的……這些特征當時給我最直觀的一個感受,它既是肺炎,又與我以往看過的肺炎都不太一樣。不太像平時散發的這些細菌性肺炎,當時考慮更傾向於是病毒性肺炎。因為當時病原學沒有鑒定出來。
我意識到情況非常危急的一個轉折點,是它的一個反常現象。比如通常情況下,一些老年人得了肺炎,有器質性疾病,有其他基礎性疾病,他肯定預後是差的,更何況是病毒性肺炎。這樣的是屬於常規的情況。但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情況恰恰相反,我感覺到這種磨玻璃肺炎挺多,而有一些有磨玻璃肺炎的病人,他們的症狀又不一定跟肺炎的影像學特征持平,不是成正比的。這就直接致使我們在臨床判斷上非常困難。還有影像學的表現,這些患者不一定症狀很重,有的也沒有明顯的發燒,甚至我感覺好像百分之八九十的患者都沒有明顯的咳膿痰,都是以幹咳為主。這些現象都不斷加強我的判斷:它與以往遇到的常見肺炎完全不一樣。
這樣的情況過了一周多,當時還沒有很好的檢測手段,許多患者無法測試。我們臨床一線也非常著急。我從事呼吸臨床工作28年時間,曾親身經曆過2003年的SARS疫情,這次是我第二次有這樣的特殊感覺。並且,這次的疫情,我感到比SARS的症狀和特征更加具有隱匿性。為什麼我認為更加有隱匿性?因為通過臨床觀察,許多患者都不是典型的肺炎表現。我們現在也有許多新聞媒體的報道講,感染者有明顯發燒症狀,但臨床上包括對一些確診患者進行觀察,甚至有的病人隻是感覺有點怕冷,可能有時候測不到體溫異常。疑似和確診患者中,一部分人沒有感覺到自己在發燒,一部分病人更沒有明顯的不舒服。這當中的一部分人,通過偶然的機會拍片子才發現肺部的問題。就是這種不明顯、不相同的症狀,在臨床極具混淆,極其難辨,然而它還具有傳染力,這樣的情況,控製起來才更加困難。
到1月20日以後,我越來越感到診治方麵的困難。這時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不是光憑某一個地區的醫務人員努力就能控製。我們的人手大量缺乏,許多醫護人員已經超出了生理極限,但依然還在咬牙扛著。要知道臨床一線的呼吸醫生,沒有病原學的根據,全憑經驗在治療,我們隻能盡可能地針對每一個病例的特點,對症下藥。
「院本部成立了隔離病房,我作為醫院救治組組長,希望能多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圖:金陽主任擔任協和醫院西院定點醫院專家組長及黨員先鋒崗病區主任。(圖片由金陽主任提供)
隨著除夕前後疫情的逐漸擴展,我們在院本部建立了隔離病房,隨即能幫助病人確診的診斷試劑盒出現了,確診的人數越來越多。於是,我們醫院在湖北省和武漢市政府的統一協調指揮下,成立了新冠病毒的肺炎定點醫院,將我們協和醫院的西院作為武漢市的新冠病毒的肺炎定點醫院。從那時起(大約1周前),我開始轉戰西院。
進入定點醫院的第一天,我們就開始著手全院住院病人的清院工作,把原來的住院患者全部妥善地轉走,這樣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如進行全院的消毒工作,建立隔離病房等,為後麵陸續要轉入的患者提供保障。西院是專門針對新冠病毒的危重患者的病房,所以我們格外重視,畢竟我們是武漢市衛健委的委屬醫院和教學醫院。上級對我們西院這邊收治規模的規劃是按照700張床進行規劃的,但實際上,我們可以收治的病人為500人左右。因為這中間要克服一個難題是,把以前的普通醫院的病房改造成傳染病的病房,按照最基本的傳染病要求的專病病房,床位數一定比以前有所下降。我作為危重症救治的專家組組長,最緊迫的工作就是盡一切的努力在保證符合標準的前提下,盡量多一些床位,能多收治一些確診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12個區隔離病房陸續開放,希望『黨員先鋒崗』成為示範病區,目前短短1周住進約250名重症確診病人,估計很快滿負荷」
我們目前是邊收治邊改造。已經達到傳染病隔離病房標準的,就對外開放開始收治病人,現在還有4-5個病區,正在按照傳染病隔離病房標準進行改造。所有人員馬不停蹄地幹,大家都很累,但誰也沒有叫苦叫累。因為等著住院的病人太多了。
我現在分管的病區,叫「黨員先鋒崗」,這個病區的所有醫護人員都是黨員,由20名黨員醫生和30名黨員護士組成。黨員就得起帶頭作用,示範作用,能與「先鋒崗」這個稱謂相稱。但是,我也和他們說,「衝鋒陷陣在一線, 你們既要救治好病人也要顧全自身安危,既要上陣當勇士,那就一個都不能少」。從專家組組長的角度,我主要負責組織大家會診,疑難問題的討論,包括常規診療程序等等。從管理黨員先鋒崗這個角度,希望這個先鋒崗能處處成為示範兵、排頭兵、標兵,大家的工作所有病區的同道都看在眼裏,這個病區的工作做到位,自然會帶動其餘病區的工作做到位。
圖片說明:西院區的黨員先鋒崗病區開放,大家集體留影紀念。(圖片由金陽主任提供)
黨員先鋒崗這個病區,是從昨天(2月1日)早上正式開始接受病人的,規劃收治39人,昨天一天就已經收治了23人。12個病區,截至今天(2月2日)早晨,已經收治將近250個病人。這些病人都是重症、危重症的確診病人,估計很快就會滿員。
目前我們很著急的是:需要收治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多,定點醫院壓力大。很多病人都是居家自己隔離。舉個例子說,假如我們要非常嚴格地按照要求去劃分,我的這個病區可能39張床都不一定達到。但如果說往最多地去安置,也能放下40多張床位,但安全不受保障。所以,綜合考慮後,我們取了一個平衡值,就是39張床。之所以這麼糾結,也是因為我們的確想多收病人,現實情況是很多病人想收也收不進來……僅我這一個先鋒崗的病區,昨天上午11點半開始開放,昨天一天就收了23個病人,後麵還有十幾個病人排隊。所有病區都是這樣,剛剛開放,一天收滿。
「最想分享的經驗是分層管理,疑似與確診分開,普通、重型、危重型分開隔離,發熱門診有住院病房做好銜接」
我最擔心的問題是:許多疑似病例甚至是基本可以確診的病例,自己在家中隔離。他們沒有醫療條件,衛生方麵多少可能會做得不到位,光靠自己的自我隔絕意識,傳播風險很大。更多的患者,因為並沒到發熱門診和定點醫院進行排查,所以到底是疑似或者確診,我們也不知道。
建議大家:不管出現任何方麵的症狀,隨時隨地積極地做好自我防護。尤其是醫院,做好院內感染的防護和隔離,進行網格化的管理。我們希望通過長期的強有力的防控手段,能夠盡早看到「拐點」的出現。
現在,我們的病區醫護人員估計有600人,不包括後勤。現在陸續有北京醫療隊、黑龍江醫療隊、廣州醫療隊前來支援,為我們增添了近400人的力量。對於醫護隊伍的力量,我相信是足夠有保障的。但是在管理方麵,我最想分享的經驗就是分層管理:一、疑似病人和確診的病人分開;二、確診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這三種要分開。如果實在條件有限,可把普通型和重型劃在一起,危重型必須單獨分開。三、做好發熱門診和住院病房之間的銜接;四、爭取提高核酸檢測的效率。因為現在隨著檢測試劑盒生產量在不斷提高,對有條件做檢測的醫院國家放開了檢測權限,我們也開始自己做檢測。但是,在檢測速度和公示的速度這兩方麵,都需要進一步提高。隻有確診的速度越快,疫情才能越好地得到控製。
12
專家介紹 -金陽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呼吸危重醫學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科研管理分會臨床研究學組副組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呼吸病預防與控製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委員。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重大技術創新專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等課題10項,以通訊和第一作者發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Biomaterials、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ACS Appl Mater Interfac、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等SCI論文20篇(總IF﹥100),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本文完
采寫編輯:冬雪凝
排版:Jerry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