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報告3 × BNT和3 × CorV比2 × BNT和2 × CorV對SARS-CoV-2 BA.2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
新冠疫情以來,多種不同類型的新冠疫苗被成功研發,並在全球廣泛應用。其中包括mRNA疫苗 (mRNA-1273和BNT162b2),腺病毒載體疫苗 (Ad26.COV2.S),Spike (NVX-CoV2373) 和RBD (ZF2001) 亞單位疫苗以及滅活疫苗 (BBIBP-CorV和CoronaVac)。
2021年底以來,中國香港持續爆發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 BA.2感染,引發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雖然在接種第三針新冠疫苗後中和抗體增強,但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免疫保護對主要循環病毒Omicron BA.2的相關性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對此,中國香港研究人員對抗Omicron BA.2突發性感染的疫苗療效發起調查。相關結果於近日發表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在由Omicron BA.2引起的第五波SARS-CoV-2暴發之前,香港接種疫苗者在接受第三次疫苗接種後的免疫反應。
研究對470名接受不同方案[2劑BNT162b2 (2 × BNT, n = 169)、3劑BNT162b2 (3 × BNT, n = 168)、2劑冠狀病毒(2 × CorV, n = 34)、3劑冠狀病毒(3 × CorV, n = 67)、2 × CorV+1BNT後3劑BNT162b2 (2 × CorV+1BNT, n = 32)]的公務員進行了抗Omicron BA.2突發性感染的疫苗療效問卷調查。
接種疫苗及感染情況調查問卷需要新冠感染患者提供症狀發作日期、症狀類型、住院天數、病程及病毒陰性轉化日期等信息。
研究人員跟蹤研究對象在波動期間的感染狀況和臨床結果。研究人員發現,接種了第三劑BNT162b2或CoronaVac比接受標準2劑量疫苗接種方案的人的感染率顯著降低,特別是在異源“2 × CorV+1 × BNT”組。此外,與3 × CorV組相比,第三BNT162b2組無症狀發生率顯著升高,住院率顯著降低。
在BA.2暴發期間,27.7%的疫苗接種者被感染。及時接種第三劑疫苗提供了顯著的保護,突破性感染的發生率較低(2 × BNT 46.2% vs 3 × BNT 13.1%,p < 0.0001;2 × CorV 44.1% vs 3 × CorV 19.4%,p = 0.003)。
在BA.2爆發前收集的90名受試者的三劑量疫苗接種隊列的血液樣本的免疫反應調查顯示,第三劑量疫苗接種激活了Spike (S)特異性記憶B細胞和Omicron交叉反應性T細胞反應,這與突破性感染和疾病嚴重程度的降低頻率相關,而不是與疫苗類型相關。
此外,在疫苗突破感染之前,感染疫苗中S特異性活化記憶B細胞的頻率顯著低於未感染疫苗,而IFN-γ+ CD4 T細胞與年齡和病毒清除時間呈負相關。關鍵的是,BA.2突破感染增強了交叉反應性記憶B細胞,增強了對Omicron亞係的交叉中和抗體,包括BA.2.12.1和BA.4/5,在所有測試的疫苗中。
研究結果表明,及時的第三次疫苗接種和免疫反應可能是預防Omicron BA.2大流行的疫苗介導的保護所必需的。盡管BA.2與BA.2.12.1和BA.4/5出現之前測試的相關變異相比具有最高的中和抗性,但第三劑量疫苗激活的S特異性記憶B細胞和Omicron交叉反應性T細胞反應有助於降低突破性感染的頻率和疾病嚴重程度。在之前接種過3劑冠狀病毒疫苗或BNT162b2的疫苗中,通過BA.2突破感染增強的中和抗體效力可能降低對BA.2.12.1和BA.4/5的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 研究人員報告3 × BNT和3 × CorV比2 × BNT和2 × CorV對SARS-CoV-2 BA.2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在Omicron BA.2突破感染期間,通過及時的第三次疫苗接種誘導的S特異性活化記憶B細胞和交叉反應性T細胞反應的高頻率對於預防BA.2和減少疾病至關重要。BA.2突破感染或第四次疫苗接種增強的nab可能有助於降低對正在進行的BA.2.12.1和BA.4/5的感染風險。
參考文獻:
[1]Runhong Zhou,Na Liu,Xin Li,Qiaoli Peng,Cheuk-Kwan Yiu,Haode Huang et al.Three-dose vaccination-induced immune responses protect against SARS-CoV-2 Omicron BA.2: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Hong Kong -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December23,2022.DOI: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2.100660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