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冠感染的第一波高峰已至,但大部分第一波感染的人尚未完全恢複。
導語:日前,新冠感染的第一波高峰已至,但大部分第一波感染的人尚未完全恢複。春節的臨近伴隨著XBB係列毒株的進入,人們普遍擔心二次或多次感染的後果,更有微信聊天截圖瘋傳二次感染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應該首先參考一下已有過多輪感染的其他國家的經驗。今天,我們從科研的角度深入了解580萬人的數據,了解真實世界裏多次感染新冠病的後果。殷鑒不遠,我們應該客觀理性的麵對新冠疫情,而非被各種妄言裹挾。
582萬人的數據揭示新冠再感染的後果
不止中國,全球多個國家都正在經曆新冠病毒的反複感染。以往關於新冠再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僅限於再次感染風險的調查,以及第一次和第二次新冠感染急性期住院或死亡風險差異的比較評估。再感染是否會導致嚴重後果,增加後遺症的風險卻不得而知。
近日,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聖路易斯醫療保健係統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醫學係等聯合團隊在Nature medicine發表題為“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的研究成果。此項研究使用了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國家醫療保健數據庫5,819,264人的數據,包括僅感染一次新冠病毒(n=443,588)、再次感染(兩次或多次感染,n=40,947)和未感染對照者(n=5,334,729),分析了6個月內再次感染導致的健康風險,包括各種器官係統的全因死亡率、住院治療和後遺症。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時間的中位數分布為191天,第二次和第三次感染時間的中位數分布為158天。
01 再感染者全因死亡率和住院風險增加,且至少患有一種後遺症
為了更好地了解再感染是否會增加健康風險,研究首先使用逆概率加權生存模型分析了與未再感染的人相比,再感染的人的全因死亡率、住院率和器官係統的健康風險。再感染定義為距離首次陽性至少90天後新冠檢測再呈陽性。指定90天的時間範圍是為了降低陽性結果與首次感染相關的可能性。
通過對數據分析發現:與未發生再感染的患者相比,發生再感染的患者在6個月時每千人全因死亡負擔增加115%。再感染患者的住院負擔增加214%,且至少有一種新冠感染後遺症負擔增加74%;再感染患者肺部後遺症的負擔增加240%,肺外器官係統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增加193%、凝血和血液病增加205%、疲勞增加127%、胃腸疾病增加134%、腎髒疾病增加249%、心理健康障礙增加99%、糖尿病增加69%、肌肉骨骼疾病增加62%和神經障礙負擔增加56%;從首次感染到再感染的時間長度與再感染的全因死亡率、住院和至少一種後遺症風險之間的相關性沒有變化;無論疫苗接種狀況如何,再感染與更高的全因死亡率、住院率、至少一種後遺症和不同器官係統的後遺症風險相關。
02 感染次數越多,累積後遺症風險越高
為了更好地了解多重感染者的累積風險,研究估計了僅一次感染、兩次、三次或更多次感染的累積風險和負擔。通過對數據分果發現隨著感染數量的增加,一年內每千人不良健康結果負擔增加,且存在分級關聯:一次感染、兩次、三次或更多次感染的患者住院負擔分別增加了40%、302%、528%,至少有一種新冠感染後遺症負擔分別增加了24%、57%、67%;再感染患者肺部後遺症的負擔分別增加了87%、238%、308%,肺外器官係統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分別增加了54%、186%、335%,凝血和血液病分別增加了62%、194%、324%,疲勞分別增加了43%、139%、224%,胃腸疾病分別增加了28%、119%、198%,腎髒疾病分別增加了38%、189%、389%,心理健康障礙分別增加了26%、89%、122%,糖尿病分別增加了35%、106%、185%,肌肉骨骼疾病分別增加了23%、52%、80%和神經障礙負擔分別增加了25%、69%、117%。
03 新冠再感染急性期健康風險在六個月後仍然存在
為確定再感染的急性期及之後是否存在新冠再感染後遺症的風險,研究人員以30天為增量,對從再感染到180天後的風險和負擔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與沒有再感染的人相比,再感染的人在急性期和急性期後表現出更高的風險和全因死亡率、住院率以及至少一種後遺症的額外負擔;這些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弱,但在再次感染後6個月仍然很明顯;在急性期所有器官係統的風險均增加,且在6個月後仍然很明顯。
總之,研究結果表明,在再感染的急性期和後期,再感染會進一步增加全因死亡率和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這表明對於已經感染過一次的人來說,繼續保持警惕以降低再感染的風險可能對降低個人健康的總體風險很重要。
雖然這是第一項同時描述再感染的短期和長期健康風險的研究,但仍有局限性。感染一次、兩次、三次或更多次的人群包括新冠檢測呈陽性的人群,不包括可能感染新冠但未接受檢測的人群,但這些人本應被納入對照組,這可能會導致分類錯誤;如果這些人大量存在,並且不良健康後果的真實風險大大高於未感染的對照組,將會導致再感染風險的低估;受試人群主要由年齡較大的男性組成,可能不能代表一般人群;研究所用統計方式不能完全排除來自未測量或未知混雜因素;新冠是高度動態的全球事件,流行病學驅動因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再次感染的流行病學及其對健康的影響可能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新冠不是大號流感,仍比流感更嚴重
隨著人們建立了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以及變體病毒變得更加溫和後,人們開始討論一個問題:新冠的未來趨勢會是像感冒那樣嗎?1月5日,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主任仝小林表示:“新冠不是大號流感,北京疫情症狀明顯,部分人轉成肺炎,而且大部分患者中招時間很長。”密歇根大學流行病學家Aubree Gordon表示:“我以前真的認為它會成為更接近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但嚴重程度並沒有像最初希望的那樣急劇下降。接種疫苗的人群也遭受了二次和三次新冠感染,這種病毒仍然比流感更嚴重。”
自大流行早期以來,許多專家就預測了這樣的軌跡:疫苗和感染不斷增強對新冠的免疫力,最終可能會將新冠馴服為一種像普通感冒一樣微不足道的疾病,或者在最壞的情況下,與季節性流感一樣。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新冠症狀更加普通和普遍,很難區分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普通感冒的區別。
休斯頓大學急診科醫生Summer Chavez表示:“有時新冠的症狀非常奇怪且不典型。患者會出現呼吸道疾病的標準症狀,比如發燒、咳嗽等,但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症狀,比如皮疹、腹瀉、呼吸短促、味覺或嗅覺喪失。目前最常見的新冠症狀是喉嚨痛、流鼻涕、鼻塞、打噴嚏、咳嗽和頭痛。一些主流的奇怪症狀已經很少見了,越來越多的患者味覺和嗅覺也完好無損。”
那麼,“到喉不到肺”的新冠病毒未來趨勢會是像感冒那樣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流行病學家Shruti Mehta表示:“至少暫時還不會,在免疫力不足的地區,它仍然有可能導致重症和死亡,新的變體病毒也仍然可能出現,甚至在年輕和健康的人群中引發更嚴重的疾病。比如奧密克戎BA.2亞型變體就比它的前身BA.1變體更具有免疫逃避性,會引發更多和更嚴重的症狀。”
原始出處:
Bowe B, Xie Y, Al-Aly Z. 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Nat Med. 2022 Nov;28(11):2398-2405. doi: 10.1038/s41591-022-02051-3. Epub 2022 Nov 10. PMID: 36357676; PMCID: PMC9671810.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