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發熱 呼吸困難 肌肉無力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葉俏 金曉光 孫兵 代華平 黃克武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5-27
導讀

         患者女性,46歲,主訴“活動性呼吸困難1個月,加重伴發熱半個月”。臨床診斷為多發性肌炎,並累及肺髒,表現為間質性肺炎,激素治療有效。在感染控製後,針對肺髒受累,應考慮加用細胞毒藥物環磷酰胺。

   
   

 

  

Step 1 主訴、起病及外院診治經過

  患者女性,46歲,主訴“活動性呼吸困難1個月,加重伴發熱半個月”。

  1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上樓時呼吸困難、氣短、乏力,休息後緩解;半個月前,症狀漸加重,平路步行50米感呼吸困難,輕咳,有少量白黏痰,發熱,體溫最高38℃,午後為著,伴乏力、盜汗及肌肉酸痛。外院胸部CT示“肺炎”,抗感染治療1周無效。入院前2天,患者體溫最高升至39.5℃,予退熱藥可降至正常,安靜狀態下有呼吸困難。患者既往體健,否認結核病史。

  患者為中年女性,亞急性起病,以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

  在臨床上,呼吸困難十分常見,其鑒別診斷涉及呼吸、心血管、神經、精神、血液等多器官係統。

  對於呼吸困難患者,要詳細詢問其起病方式、誘因、表現、緩解或加重方式,初步判定起病部位和可能的病因。咳痰、喘息、胸痛、發熱及昏迷等伴隨症狀,對呼吸困難的鑒別亦具重要提示作用。為更好地描述呼吸困難的程度,體現疾病的進展,可采用醫學研究委員會(MRC)推薦的呼吸困難嚴重程度分級評分標準進行評估。

  醫生不僅要勤於觀察,勇於思考,也要善於傾聽。患者的敘述正是構成診斷的基石。

  患者既往體健,呼吸困難呈進行性加重,除伴咳嗽、咳痰的呼吸係統症狀外,還有乏力、盜汗及四肢肌肉酸痛等顯著的全身症狀。外院胸部影像提示肺內病變,按社區獲得性肺炎抗感染治療,呼吸困難和發熱均無緩解。

  對於此類患者,須考慮肺部感染性(包括社區獲得性肺炎、肺膿腫及肺結核)和非感染性疾病[包括間質性肺疾病、小血管炎、肺栓塞及腫瘤(如淋巴瘤)等]。

  

Step 2 入院後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及初步診斷

  2010年1月,患者就診於我院。入院查體:體溫38.4℃,脈搏9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壓110/70 mmHg。神清,精神弱,呼吸急促,可平臥。口唇紫紺,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肺可聞及吸氣相爆裂音。心律齊,P2>A2,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雙下肢無水腫,未見杵狀指(趾)。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10.3×109/L,中性粒細胞74%。C反應蛋白(CRP) 0.55 mg/L,血沉(ESR)42 mm/h。血氣分析(未吸氧,安靜):pH為7.468,二氧化碳分壓(PaCO2)35 mmHg,氧分壓(PaO2)52 .4 mmHg,HCO3-23.3 mmol/L。胸部HRCT:雙肺彌漫分布的磨玻璃影,多葉段的斑片、實變影,以中下肺為著(圖1)。

  患者查體示呼吸急促、口唇紫紺、雙肺爆裂音、心音P2>A2;血象輕度增高,ESR快,CRP高;血氣分析提示I型呼吸衰竭;胸部HRCT提示肺髒彌漫性病變,實質和間質受累。

  根據上述特點,首先考慮診斷為間質性肺炎;其次,須與重症社區獲得性肺炎相鑒別,進行病原學檢查,對診斷和鑒別具重要意義;此外,還須與肺結核及肺小血管炎相鑒別。

  

Step 3 追問病史、進一步檢查及診斷

  患者病程中有雙上肢抬舉困難,雙腿上樓、蹬車無力,雙側股四頭肌壓痛,伴口幹。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77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10 U/L,磷酸肌酸激酶(CK)1578 U/L,乳酸脫氫酶(LDH)738 U/L。免疫:IgG 1860 mg/dl,血纖維蛋白原426 mg/dl,抗核抗體胞漿1:3200陽性,餘(-)。痰塗片:革蘭陽性球菌大量成鏈,革蘭陰性杆菌中等量。血降鈣素原(PCT)0.18 ng/ml,肺炎支原體、衣原體及軍團菌抗體(-),EB病毒、巨細胞病毒抗體(-)。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抗酸杆菌(-),巨噬細胞5%,中性粒細胞90%,淋巴細胞4%,嗜酸粒細胞1%。經支氣管透壁肺活檢(TBLB):肺泡間隔增寬,輕度膠原沉積,肺泡腔內可見滲出性機化。肺功能:用力呼氣肺活量(FVC)1.4 L (占預計值47%),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1.1 L (占預計值44%),FEV1/FVC 79.8%,總一氧化碳彌散量(TLCO SB)占預計值9.4%。

  患者無結核接觸史和易患因素,多次查抗酸杆菌陰性,肺部影像不符合結核表現,基本可除外肺結核診斷。患者無肺泡出血,無腎髒及上呼吸道受累表現,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陰性,不支持肺小血管炎診斷。

  患者肺功能表現為重度限製性通氣功能障礙和彌散量極重度減低,符合間質性肺炎病理生理改變,與嚴重的氧合障礙平行。TBLB支持間質性肺炎診斷,結合患者肌肉受累,可能存在多發性肌炎,合並支氣管肺細菌感染。

  多發性肌炎是一種炎性肌病,出現對稱性四肢近端肌肉無力,伴乏力、納差、發熱及體重減輕等全身性表現。急性期血清肌酶明顯增高,CK升高程度與肌肉損傷平行。肌炎特異性抗體陽性具臨床意義。肺髒受累常表現為間質性肺炎。

  間質性肺炎既可以是多發性肌炎的首發表現,也可出現在病程中其他時間,以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和淋巴細胞間質性肺炎較常見,重症患者可出現急性彌漫性肺泡損傷。

  多發性肌炎累及肺部易被誤診為社區獲得性肺炎,但前者病原學檢查陰性,經驗性抗感染治療無效,其診斷須依據症狀體征[進行性呼吸困難、幹咳、爆裂音、杵狀指(趾)]、胸部影像(雙肺彌漫性或多葉段磨玻璃影、實變影、網格影)、肺功能[限製性通氣功能障礙和(或)彌散量降低]及免疫指標(CK、LDH增高,肌炎特異性抗體陽性)綜合分析,結合病理檢查結果做出判斷。

  

Step 4 病情進展與治療

  患者接受氧療、抗感染及甲潑尼龍80 mg qd靜滴治療。呼吸困難繼續加重。胸片示雙肺彌漫磨玻璃影,以中下肺為著(圖2)。血氣分析(儲氧麵罩,>10 L/min):pH7.485,PaCO232 mmHg,PaO247 mmHg,HCO3-24 mmol/L。

  入院後第5天,行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1周後,氧合改善,胸片雙肺彌漫磨玻璃影吸收好轉(圖3),肌酶降低,CK 201 U/L,LDH 520 U/L;第9天,病情惡化,胸部HRCT示雙上肺彌漫磨玻璃影和小葉間隔增厚(圖4)。

  患者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糖皮質激素、抗感染、對症和支持治療,肺部陰影漸吸收,氧合改善,肌酶漸降為正常。此時病情加重原因考慮為合並肺部感染,尤其是機會性感染。

  據患者影像及病原學檢查結果,考慮為卡氏肺孢子菌感染,予複方磺胺甲唑口服,聯合甲潑尼龍治療。

  肺孢子菌可在人體肺泡I型上皮細胞表麵黏附寄生引起潛伏感染,在宿主免疫功能減低時大量繁殖,直接損害上皮細胞,阻礙氣體交換,引起缺氧。複方磺胺甲唑可抑製葉酸合成,阻止蟲體生長,在治療72小時內聯用糖皮質激素,可顯著降低病死率。

  

Step 5 病情緩解及最終診斷

  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12天後,患者成功脫機,繼續氧療和無創正壓通氣,甲潑尼龍改為40 mg qd口服,繼續服用複方磺胺甲唑;2周後,病情進一步好轉,肌酶正常,肌電圖提示肌源性損害。

  經過口服複方磺胺甲唑和糖皮質激素及呼吸支持治療後,肺孢子菌肺炎得到控製。接受糖皮質激素和細胞毒藥物治療的患者,易發生免疫功能低下,可預防性應用複方磺胺甲唑,以減少肺孢子菌肺炎發生。同時,應用無創正壓通氣,避免建立人工氣道,也是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和機會性感染的重要策略。

  因本患者病情重,未行骨骼肌活檢。據對稱性近端肌無力、血肌酶升高和肌電圖呈肌源性損害表現,臨床診斷為多發性肌炎,並累及肺髒,表現為間質性肺炎,激素治療有效。在感染控製後,針對肺髒受累,應考慮加用細胞毒藥物環磷酰胺。

  

■點評

  從本病例診治過程可以看出,肺髒疾病可為全身性疾病的表現。對於發熱、有肺部陰影的患者,應善於甄別感染與非感染性疾病。在病情發展過程中,分析影響病情變化的主要因素,及時合理地判斷和處理。

  多發性肌炎以近端肌力減弱、肌酶升高和肌電圖異常為典型表現,肺部受累常見,間質性肺炎可作為其首發表現,肌肉、皮膚受累的嚴重程度與肺部表現往往不平行。少數多發性肌炎合並間質性肺炎表現類似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人工氣道、糖皮質激素和廣譜抗生素使用是誘發機會性感染的危險因素。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