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食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蔬菜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可以降低最常見青光眼亞型的風險。西奈山紐約眼耳科醫院(NYEE)的一名研究人員在一項開創性的研究中發現,如果高危人群堅持這些飲食限製,他們患伴中心旁視力喪失的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風險可能會降低20%。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7月22日的Eye雜誌上。
長期食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蔬菜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可以降低最常見青光眼亞型的風險。西奈山紐約眼耳科醫院(NYEE)的一名研究人員在一項開創性的研究中發現,如果高危人群堅持這些飲食限製,他們患伴中心旁視力喪失的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風險可能會降低20%。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7月22日的Eye雜誌上。
這項研究很重要,因為青光眼在美國是致盲的主要原因,而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POAG)是最常見的類型。POAG是導致視神經退行性變的主要原因,視神經退行性變與眼內壓力水平有關,但其他因素也會導致這種情況。在病情發展到視力下降之前,患者通常很少或沒有任何症狀。
西奈山衛生係統眼科研究副主席、醫學博士Louis R. Pasquale說,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導致代謝產物的產生,這些代謝物有利於線粒體豐富的視神經頭部,這是POAG的損傷部位。這種飲食模式已經被證明對癲癇有良好的效果,對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也顯示出一些有希望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已經患有青光眼,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不會阻止青光眼的惡化,但它可能是一種預防高危人群青光眼的方法。如果更多的高危人群--包括那些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堅持這種飲食,可能會減少視力喪失的病例。
過去的研究表明生酮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對神經係統疾病有保護作用。在生酮飲食中酮體(身體代謝脂肪時產生的能量化合物)取代葡萄糖作為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而使用更多的酮體可以改善功能,減緩神經元退化。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不限製蛋白質或總熱量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具有類似的神經保護特性;這種飲食被認為是比生酮飲食更實用的選擇,因為它更容易遵循,而且沒有生酮飲食的副作用(從頭痛、虛弱、易怒到便秘、惡心和嘔吐)。
一組研究人員想知道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否能對視神經產生積極影響。視神經位於眼睛的後部,通過電脈衝將視覺信息從視網膜傳輸到大腦。視神經有大量的線粒體(線粒體是細胞能量供應的主要來源,並導致細胞存活),並且有高能量需求。由於青光眼是一種可能與線粒體功能障礙有關的疾病,研究人員希望發現,在飲食中用蛋白質和脂肪替代碳水化合物是否能增強線粒體活性,維持視神經功能,並防止這種致盲眼病的視神經退化。為了得到這個答案,他們進行了大規模的薈萃分析。
他們從1976年到2017年在美國進行的三項大型研究中跟蹤調查了18.5萬名成年參與者。參與者是年齡在40歲到75歲之間的女護士和男保健專業人員。每隔兩到四年,他們就會填寫一份關於飲食頻率的問卷,以評估他們的飲食。他們還回答了關於他們健康的問題,以及他們可能患上的疾病(如果有的話)。如果他們說自己患有青光眼,研究人員要求他們的眼科治療提供者發送醫療記錄,以確定他們是否患有POAG。
研究小組根據病人的問卷回答建立了統計模型,並根據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將他們分成不同的組,這樣他們就可以從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高低中尋找與POAG可能存在的關係。他們特別研究了實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三種不同方法:用動物脂肪和蛋白質代替碳水化合物;用植物性脂肪和蛋白質代替碳水化合物;用高脂肪和蛋白質代替碳水化合物,而不考慮來源。然後,研究人員在調整了包括年齡、種族和身體質量指數在內的飲食模式的多種因素後,計算出了患POAG的相對風險。
與高碳水化合物攝入組相比,飲食中植物性脂肪和蛋白質增加的低碳水化合物攝入組患POAG亞型伴中心旁視野喪失的風險降低了20%。然而,研究人員沒有發現POAG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之間的任何聯係,如果沒有考慮蛋白質或脂肪的來源,他們也沒有發現青光眼和動物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之間的任何聯係。他們的發現表明,對於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蔬菜來源可能比動物來源更有利於降低青光眼亞型早期中心旁視力喪失的風險。
"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而不是臨床試驗,所以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為這是第一次研究這種飲食模式與POAG的關係。下一步是使用人工智能客觀地量化我們青光眼病例的中心旁視力損失,並重複分析。確定具有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基因組成的患者可能從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受益也很重要。這種飲食模式可能隻對具有特定基因組成的人具有保護作用。"
參考資料:
Low-carbohydrate die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blinding eye disease
Akiko Hanyuda et al.Low-carbohydrate-diet scores and the risk of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data from three US cohorts, Eye (2020). DOI: 10.1038/s41433-020-0820-5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