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醫學十大新聞

作者:李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1-06
導讀

         中國醫學論壇報1月6日評出2010年國際醫學十大新聞。

關鍵字:  十大新聞 | 國際 | 2010 

       1. 強化降壓降脂觀點受挑戰

  3月14日,在第59屆美國心髒病學會(ACC)年會上,控製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行動(ACCORD)研究降壓和降脂治療試驗結果公布。其結果顯示,強化降壓對改善糖尿病患者心髒事件無益,但對減少卒中有效;強化降脂無法在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方麵帶來額外益處。

  上述結果延續了ACCORD降糖分支研究的遺憾,成為既往強化治療觀點的悖論。

  ACCORD研究降壓分支研究者之一,美國退伍軍人服務部的威廉 ·庫什曼(William C. Cushman)教授對本報發表評論指出,血糖及其他危險因素控製良好的糖尿病患者,接受傳統(收縮壓控製於140 mmHg以下)或強化治療(收縮壓控製於120 mmHg以下)後,發生非致命性心髒病、非致命性卒中或心血管死亡的風險無顯著差異。盡管強化組卒中發生率降低近40%,但嚴重不良事件更常見,且卒中僅為研究次要終點之一,不應據此得出應將患者收縮壓降至“正常”的結論。

  近日,美國國立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HLBI)發起收縮壓幹預試驗(SPRINT),計劃征集9000例具心血管事件危險因素但未患糖尿病的患者,將其血壓分別控製於ACCORD研究提出的兩種收縮壓標準,進一步比較各種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目前,該研究仍處於患者征集階段。結合ACCORD及其他研究結果,將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製於140 mmHg以下是合理的策略。

  2. 胸外按壓地位獲提升

  7月29日,美國學者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 Engl J Med 2010,363(5):423]上發表文章指出,與傳統的包括呼吸施救的CPR(心肺複蘇)相比,由旁觀者施行單純胸外按壓,不提高患者的總體生存率,但在主要臨床亞組中可見較好的轉歸。

  在同期雜誌[N Engl J Med 2010,363(5):434]上,瑞典學者亦發表文章指出,由旁觀者在醫療調度員的指導下施行單純胸外按壓或傳統CPR,患者30天生存率無顯著差異。

  10月6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2010,304(13):1447]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對於院外心髒驟停患者,與未接受CPR或接受傳統CPR患者相比,接受單純胸外按壓者生存率更高。

  10月18日,加拿大心髒與卒中基金會、國際複蘇聯絡委員會(ILCOR)和美國心髒學會(AHA)發布了2010年CPR新指南,改變了現行的急救順序,將有效的胸外按壓置於施救的第一位。

  3. 羅格列酮事件告一段落

  關於羅格列酮心血管風險的爭論已持續3年。9月23日,歐洲藥品監督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發布了對羅格列酮的處理決定。

  EMA建議暫停羅格列酮(文迪雅)的上市許可,停止其在歐洲的銷售;FDA 建議嚴格限製文迪雅的使用,僅用於其他藥物無法控製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目前正在使用文迪雅並從中受益的患者,如願意可繼續使用。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科學與醫學官員肯德爾(Kendall)指出,盡管該藥物在美國尚未被完全禁止使用,但其處方將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製。作為與羅格列酮同屬噻唑烷二酮類的吡格列酮,過去兩年來的處方量亦降低了4%,可能反映了醫生和患者對於心血管不良反應是否為該類藥物所共有的擔憂。

  近日,羅格列酮生產商葛蘭素史克公司應FDA要求,已製定出風險評估和減輕策略(REMS)草案報FDA審批。

  4. 補鈣致心肌梗死風險增加30%

  7月29日,新西蘭學者進行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補鈣但未補充維生素D的治療方法,與心肌梗死風險增加相關。補鈣治療的廣泛應用可能導致具輕度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發生嚴重疾病。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BMJ)。

  論文作者之一,新西蘭奧克蘭大學伊恩·裏德(Ian Reid)教授對本報發表評論指出,補鈣治療應用廣泛,即使其僅輕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亦可極大增加人類疾病負擔,且補鈣所致心血管事件數量多於其預防的骨折數量,因此,應重新評估補鈣在骨質疏鬆治療中的作用。

  5. 嚴格控製血壓有害無益

  7 月7 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2010,304(1):61]上發表的國際維拉帕米緩釋片/群多普利研究(INVEST)結果顯示,與血壓常規控製組相比,血壓嚴格控製組患者的心血管轉歸無顯著改善,死亡風險增加,且收縮壓<115 mmHg與死亡風險增加相關。

  這一結果再次證實了血壓J型曲線的存在。

  6. 含NDM-1基因細菌可能全球蔓延

  8月11日,《柳葉刀感染病學》(Lancet InfectDis)雜誌在線發表文章指出,帶有新德裏金屬-β-內酰胺酶1(NDM-1)基因的耐碳青黴烯革蘭陰性腸杆菌科細菌的蔓延,可能成為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

  7. 房顫心率不必嚴格控製

  3月15日,持續房顫心率控製有效性研究(RACEⅡ)結果在第59屆ACC年會上公布。其結果顯示,房顫患者心率寬鬆控製(靜息心率低於110 次/分)與嚴格控製(靜息心率低於80次/分,適度運動時心率低於110次/分)對主要複合終點事件的影響無顯著差異。

  此研究結果挑戰了當前指南對房顫患者予以嚴格心率控製的建議。

  8. FDA宣布減肥藥西布曲明撤市

  10月8日,FDA發布安全性聲明,基於西布曲明心血管終點試驗(SCOUT)結果,停止繼續使用含該成分的減肥藥。該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西布曲明組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增加16%,且試驗終止時(60個月後),僅可觀察到輕度的體重減輕,該藥物的使用風險已大於其體重減輕的獲益。

  9. 美三大學會更新推薦:推遲糖尿病患者預防性服用阿司匹林年齡

  5月28日,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美國心髒學會(AHA)和美國心髒病學會基金會(ACCF)發布聲明,將有心血管疾病(CVD)風險的糖尿病患者應用阿司匹林進行心血管事件一級預防的年齡推遲至男性50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

  10. ARB增加癌症發病風險觀點不一

  6月14日,在《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大型薈萃分析結果表明,使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與新診斷癌症風險輕度增加相關。7月15日,FDA宣布,對ARB是否與癌症發生風險升高相關的問題展開審查。

  美國埃默裏大學醫學院拉赫巴瑞-奧斯科魯(Rahbari-Oskoui)在《美國腎髒病雜誌》[Am J Kindey Dis 2011,57(1):7]上發表評論指出,2003年,坎地沙坦對慢性心衰患者發病和死亡率影響研究(CHARM)首次報告,ARB可增加患者癌症風險。其後,眾多學者就此進行了研究與討論。

  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患者入組前、中、後期腫瘤監測不完善,未考慮到腫瘤潛伏期及其他腫瘤相關危險因素,且隨訪時間相對較短。此外,使用ARB患者的總體死亡率並無顯著升高,可能與其心血管獲益抵消了所增加的腫瘤風險有關。

  在本研究中,患者使用ARB始於入組前很久,且同時使用的鈣通道阻滯劑亦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因此,關於ARB與腫瘤風險的相關性仍須進一步研究,包括校正其他腫瘤相關危險因素、排除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影響、明確其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亞型和緩激肽作用及ARB在腫瘤生成過程中的免疫調節作用等。

  根據現有證據,尚不支持在指南中對ARB的應用進行修訂。患者應用ARB的獲益可抵消其假定的腫瘤發病風險,不應停止其使用。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