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17日,由北京大學醫學部主辦的第三屆類風濕關節炎(RA)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秉承“新進展、新思維、新熱點”的主題,邀請了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主席、國際風濕免疫病雜誌主編等國際著名類風濕關節炎領域的專家,進行了20多場精彩大會報告,他們與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各常委等專家一起對RA的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充分交流與討論。
2011年9月16~17日,由北京大學醫學部主辦的第三屆類風濕關節炎(RA)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秉承“新進展、新思維、新熱點”的主題,邀請了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主席、國際風濕免疫病雜誌主編等國際著名類風濕關節炎領域的專家,進行了20多場精彩大會報告,他們與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各常委等專家一起對RA的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充分交流與討論。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大會主席栗占國教授在總結此次大會時強調,RA是最常見、致殘率最高的風濕免疫病,我國目前有500萬患者,但誤診誤治的情況十分普遍。提高本病的診治和研究水平是全國風濕病學界醫師須共同麵對的挑戰。可喜的是,近年來RA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進步。本屆論壇充分展現了國內外RA診治與研究的最新進展情況,進一步加快了中國RA臨床及基礎研究走向世界的步伐。
■基礎研究
RA的遺傳學研究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與RA
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教授在題為“GWAS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報告中提到,深入分析GWAS數據、鑒定新的複雜疾病/性狀易感基因/位點、多種疾病共同易感基因研究、基因型填補、基因-基因及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等新的策略已經被嚐試應用於複雜疾病/性狀GWAS的後續研究中。
張教授率領的團隊已通過利用GWAS對包括RA在內的8種複雜疾病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GWAS數據,並進行大樣本驗證,可揭示疾病的發病機製,對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多基因病遺傳分析應注重自然選擇和功能分析
北京大學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室主任田小利教授指出,盡管基因對疾病的控製隻是疾病發生的部分原因,但可通過遺傳分析預測疾病的發生並發現新治療靶點。
在進行遺傳分析時應注意,自然選擇對遺傳學的作用非常大,要做好人群控製,充分認識疾病的危險因素。同時,由於遺傳分析發現的僅是可疑位點而非致病位點,因此需要做功能分析並在不同人群中進行印證。
RA的發病機製
RA的新型T細胞亞群研究
第二軍醫大學徐滬濟教授強調,風濕病致病機理的研究主要應從遺傳、免疫耐受和效應分子三方麵著手。
有關RA的新型T細胞亞群的研究發現,γδT細胞能產生大量Th17細胞,其可能是白介素(IL)-17最重要的趨化細胞。在炎性反應中,Th17細胞高表達IL-23R、IL-1R、Jak2/Stat3、CCR6,具有非常重要的致病作用。
CD39+T細胞具有很強的抑製功能,在激活腺苷酸酶、腺苷酸酶啟動細胞因子中起重要作用。
記憶性T細胞在不同人群、不同階段有較大差異,其作用機製有待進一步研究。
IL-17在RA中的致病作用
法國克勞德伯納德(Claude Bernard)大學的米奧塞克(Miossec)教授講道,其所進行的試驗表明,內源性IL-17可刺激滑膜細胞產生IL-6;IL-17、IL-4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協同作用促使RA滑膜細胞釋放大量的巨噬細胞炎症蛋白(MIP)3α/趨化因子配體(CCL)20;TNF與IL-17A的協同作用可促使滑膜細胞分泌大量的IL-6。
IL-17的上述生物特性說明其可導致炎症和軟骨破壞。對IL-17及其分泌細胞的早期幹預,可控製慢性炎症,對病程較長的患者可考慮直接清除滑膜細胞或誘導細胞凋亡。
MIF在白細胞募集中的作用
澳大利亞莫納什(Monash)大學南方臨床醫學院校長莫朗(Morand)教授研究發現,巨噬細胞移動抑製因子(MIF)在RA滑膜組織中表達。
內源性MIF在募集炎性白細胞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可促進人內皮細胞的激活、人內皮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以及內皮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表達。內源性MIF還可誘導CCL2介導的單核細胞募集。
此外,外源性MIF還可增加TNF介導的內皮細胞募集活性。
莫朗教授的研究提示,抑製MIF可能是治療RA的有效途徑。
RA的生物標誌物與動物模型研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張卓莉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生物標誌物是未來診斷和治療RA的航標燈。對生物標誌物的研究可探究RA的發病機製,區分疾病的亞型,指導治療決策並判斷預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郭建萍研究員說,疾病動物模型研究具有以下5個特點:① 疾病的可複製性;② 按需取量;③ 可控製環境因素;④ 動物遺傳背景明確;⑤ 簡化多基因疾病為單基因疾病。
郭教授薈萃分析了礦物油誘導性關節炎(OIA)、姥紋烷誘導性關節炎(PIA)及膠原性關節炎(CIA)等RA動物模型的研究現狀,並綜述了每種模型的優點與不足。郭教授特別強調,開展RA動物模型研究更有助於推動RA發病機製及治療研究的發展。
■臨床研究
RA的早期診斷及幹預策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栗占國教授報告了“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RA早期診斷方法、治療研究”的最新進展情況。
栗教授介紹說,目前已經發現了RA的多種新抗原、生物標誌物和新型RA易感基因變異位點、中國人的RA易感基因等;提出並建立了我國的早期RA分類標準。
在治療研究方麵,提出了緩解病情抗風濕藥(DMARD)強化治療、來氟米特(LEF)每周一次治療早期RA等新型治療策略;根據基礎研究中發現的候選靶位,研究設計了新型的RA幹預策略,並證實了間充質幹細胞可成為新的RA免疫治療方法。
RA的治療
EULAR RA指南解讀
EULAR前主席什莫倫(Smolen)教授介紹了EULAR於今年發布的RA治療推薦意見和臨床實踐指南,主要包括以下10項內容。
•治療起點:一經診斷,即應使用DMARD治療;
•治療目標:盡可能在短時間內(3~6個月)達到臨床緩解,如未緩解,應每1~3個月隨檢1次,根據疾病活動度調整治療方案;
•對於活動性RA患者,甲氨蝶呤(MTX)為首選DMARD;
•如患者存在使用MTX的禁忌或不耐受,選用其他DMARD;
•關於非生物DMARD的單藥與聯合治療,應注意並非所有的聯合治療都較單藥治療有效;
•低中高劑量糖皮質激素可與非生物DMARD聯合治療;
•按照是否有預後不良因素對患者進行分層;
•MTX或其他傳統DMARD療效不佳時,應加用生物製劑;
•一種TNFα製劑無效可換用另一種生物製劑;
•對於未使用過DMARD但有預後不良因素的患者,可以考慮初始即給予MTX和生物製劑聯合治療。
傳統中藥製劑新認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利普斯基(Lipsky)教授談到,目前在中國,乙醇提取的雷公藤製劑已經廣泛用於RA的治療。研究證實,使用雷公藤2周左右能顯著降低C反應蛋白(CRP)、血清IL-6水平,與MTX相比能更好抑製影像學發展。
利普斯基教授的團隊目前正致力於明確雷公藤製劑在RA中的作用機製,進一步明確雷公藤製劑中的活性成分從而優化和規範生產,加強質量控製。利普斯基教授等也正在進行雷公藤製劑治療RA的Ⅲ期臨床研究,以證明西方國家也可以廣泛應用該藥物。
B細胞靶向治療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大學的科恩(Cohen)教授介紹了美國臨床實踐中針對B細胞靶向治療的使用情況。
利妥昔單抗是抗CD20單抗,用於治療RA時每年僅須用藥1~2次,且對細胞免疫缺陷患者有效。依帕珠單抗是人源化的抗CD22單抗,可以適度清除B細胞。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BAFF)為B細胞激活的可溶性受體,抗BAFF治療已用於治療係統性紅斑狼瘡,但對RA無效。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