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除阿爾茨海默病(AD)之外的第2大神經係統變性性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該病的患病率和發病率都很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從60歲人群到80歲以上人群,PD患病率可由1%上升到4%。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教授在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Lancet)上發表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65歲以上人群PD發病率為男性1.7%,女性1.6%;全球400萬例PD患者中的170萬例在中國,且我國的許多患者是在調查過程中第一次得到診治,即這些患者從未因PD就診。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PD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詳細]
PD的病理分期與臨床症狀 2003年,布拉克(Braak)等人根據路易小體主要組成成份α-突觸核蛋白沉積部位的不同及PD病理發生的時間和順序將PD病理改變分為6期,並提出PD的發病是從延髓向皮層呈上升型發展的。臨床症狀與Braak病理分期的關係見表1。由該表可見,PD患者在出現運動症狀之前已出現嗅覺減退(或喪失)、便秘、睡眠行為障礙、焦慮抑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認知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該階段又稱PD的非運動症狀或是運動前驅症狀階段。目前PD的診斷仍使用英國PD協會腦庫臨床診斷標準,其主要依據的是患者具有靜止性震顫、少動、僵直和姿勢平衡障礙這些運動症狀及對左旋多巴治療敏感。
[詳細]
埃及紙莎草畫、古印度醫學文獻、《聖經》等人類文明最早的文獻都記載有對帕金森病(PD)症狀的描述。我國的《皇帝內經》也曾對PD的症狀和治療進行詳細描述和記載。在17至18世紀,多位學者亦曾描繪過PD的一些臨床表現。1817年,英國醫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首次報道“震顫麻痹”病例,並詳細描述了6例行動障礙患者,其有靜止性震顫、姿勢及步態異常、肌肉僵直,且以上症狀進行性加重。隨後,也有多位神經科醫生對PD病例做過研究報告。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