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主席、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克教授介紹,我國介入放射學的發展主要經曆了3個階段:即起步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末)、發展期(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成熟期(90年代末至今)。
第一階段以放射科醫生一花獨放為特點,主要開展了診斷性血管造影、血管成形術、非血管病變穿刺引流術、肺癌和肝癌的化療灌注栓塞術等介入診療技術。
第二階段為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相關學科逐步涉足,表現為以心內科、神經科和血管外科為代表的臨床醫生開始加入介入放射學領域,並成為重要組成。
⑤介入放射學專業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根據2008年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介入學組的全國調查顯示,2007年284家醫院完成的介入手術達205492例次;我國介入醫生數量6000~7000人,碩士和博士占被調查醫生(919人)的41%;有介入病房設置的醫院占51%(有效數據300家醫院)。此外,1999年以來,介入放射學領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863計劃項目等國家級課題數目亦逐年增多。
問題隨發展而生,需要理性應對。
徐克教授指出,盡管介入放射學在我國發展迅速,但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麵:
相關學科和部門對於介入放射學的發展還缺乏全麵了解。
業內外學科或人士對於介入放射學的不合理心態還須調整。
介入放射學仍處於比較幼稚的發展階段,今後在技術、專業、學科、學會方麵還有待發展。
非放射專業從事介入診療工作的學科或人士越來越多。
全國很多醫院尚未設立相對獨立的介入放射學科,獨立的專業門診和病房較少見。
除上述問題外,中國醫學論壇報記者在對我國介入放射學老前輩、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星榮教授的采訪中還了解到,缺乏循證證據也是阻礙我國介入放射學在循證醫學時代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雖然介入放射學偏重於技術,但事實上,循證介入放射學已在國外蔚然興起,國際介入放射學界的專科或亞專科已根據循證介入放射學的原則製定了一係列指南,這些都值得我國學術界借鑒。
徐克教授對於我國介入放射學的未來充滿信心,強調其發展目標是成為並列於內科和外科的第三大治療手段,成為臨床二級學科,即介入科。就發展格局與內涵而言,應下設三級學科,如血管、腫瘤、非血管、神經、心血管介入科等。滕皋軍教授認為,從對患者有利的角度出發,應發展“大介入”,從而可以開展一些複合手術。鑒於介入治療定位準確、創傷小、療效好、恢複快、並發症少、費用適中等優勢,其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單鴻教授指出,隨著衛生部介入診療技術管理規範的出台,介入科醫生的準入和培訓將更加規範和有章可循。作為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組長的單鴻教授還介紹道,學組將繼續開展一係列推廣工作,包括在介入發展欠發達地區普及科普知識;在較大的醫學中心開展介入醫生的規範化培訓;搭建更多的學術交流平台,傳播學術研究;籌建相關網站,使患者能找到身邊的介入醫生。
針對我國目前介入診療普及程度仍較低,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作為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候任主委的徐克教授表示,未來學會將開展很多工作,讓其他科醫生和廣大患者更加了解介入診療發展水平,從而有利於我國介入放射學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