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院外急救的概念
院前救護當某人突然發生急性病或遭受傷害,須緊急醫療救護時,撥打急救電話,由鄰近醫院派出急診醫生和護士前往急救,並將患者送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的過程即可稱為急救。
醫療救援當一次事故導致多人傷病發生,例如地震、爆炸、礦難、空難、重大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或傳染病暴發等突發事件,須由政府(衛生部門)從多個醫院緊急抽調、組織一批醫護人員和物資前往事故現場開展緊急處置稱為醫療救援。急救醫學是一門多專業的綜合科學,是處理和研究各種急性病變和急性創傷的新專業,是在短時間內,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災傷和疾病所采取的一種緊急救護措施的科學。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以前被單純地理解為“院前急救”, 而現在國際急救醫學包括了院前處理(急救中心)、醫院急診室、重症監護病房(ICU)3個部分,內容主要涉及心、肺、腦的複蘇,休克、急性創傷、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中毒的處理等。此外,急救醫學還包括對現場搶救、運輸、通訊等方麵進行的研究。
急救專家李宗浩教授指出,pre-hospital medical care應解釋為“院外急救”,是指發生在家庭、機關、學校、工廠、城鄉乃至田間的傷害、事故和突發危重疾病,在傷病員未被送至醫院前所能得到的、及時的院外現場急救。“院前急救”和“院外急救”雖然隻是一字之差,但其內涵卻有很大差別,【詳細】
主要類型
目前我國兒童燒燙傷的主要原因包括高溫液體、高溫固體、火焰、化學物品等。其中熱液燙傷是各年齡段兒童的主要燒燙傷原因,這與各種熱液與兒童每天的生活密切相關有關。熱液燙傷對兒童的生活構成的威脅也較其他類型燒燙傷大,因此兒童熱液燙傷應成為防治的重點。
一般緊急處理誤區
日常生活中發生兒童燒傷或燙傷時,家長常會驚慌失措,大呼小叫,慌亂地往醫院跑或急忙往創麵上塗醬油、牙膏等。
這些缺乏基本院外急救知識導致的錯誤做法,往往會影響燒燙傷創麵的最佳處理,有時甚至會加重病情。因為燒傷後熱力已燒壞皮膚,而侵入體內的熱量將繼續向深層浸透,造成深部組織的遲發性損害。那麼,如何利用發生燒燙傷現場的條件,對創麵進行科學合理的早期處理,以降低燒燙傷造成的損傷呢?
燒燙傷的處理原則
基本原則
不論發生何種類型的燒燙傷,均應立即去除傷因,脫離現場;局部降溫,保持氣道通暢;保護創麵,及時送醫治療。【詳細】
緊急處理
迅速對患兒傷勢進行評估,救治可能危及生命的傷情。清除患兒口、咽、呼吸道分泌物,昏迷舌後墜者須給予口咽管通氣,常規吸氧、止血、包紮。對心搏呼吸停止的患兒應立即實施現場心肺複蘇。
首先,觀察現場環境,保證醫護人員和患兒安全,注意患兒受傷過程,判斷是否有脊椎損傷。其次,檢查患兒反應,判定是否發生意識喪失。若患兒處於俯臥位,須在可能的情況下(他人幫助)將其轉為仰臥位,打開氣道,實施心肺複蘇等救治措施(詳見第8~9版)。
防止損傷加重及並發症
移動患兒時一般采取先固定後搬動的原則,常規使用頸托固定頭部,搬動時采取三人搬運法或使用鏟式擔架,對昏迷、嘔吐、口咽部有明顯出血者可采用側臥位。頸椎骨折者先給予頸托固定,在搬運過程中須保持頭部與軀幹長軸一致,防止頸椎過伸、過屈和旋轉。顱腦損傷者應取平臥位,頭部兩側以沙袋固定,減少運送過程中頭部晃動,防止腦損傷加重及腦出血。
充分了解受傷情況
墜落傷的損傷程度、部位與墜落高度、身體著地姿勢、受力範圍等因素有關。了解受傷時的情況,尤其是墜落時的著地部位、姿勢、墜落高度、地麵情況、墜落過程中是否受到障礙物阻擋等,對初步判斷受傷情況及後續正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安全轉運及心理護理
珍惜創傷急救黃金1小時,在做出應急處理後應盡快向有條件的醫院轉運。轉運途中嚴密監測患兒生命體征變化,常規吸氧,發現異常須及時處理。密切注意骨折固定及肢端血運情況,保證各種管道的通暢,防止受壓、移位和脫出。同時與醫院取得聯係,做好搶救準備。急救過程中,對意識清醒的患兒還應進行心理護理和安慰,減輕其恐懼心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