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體微生態係統包括口腔、皮膚、泌尿、胃腸道四個微生態係統。以腸道微生態係統最為主要、最為複雜。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14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78%。腸道菌約400~500種,分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為腸道正常菌群,除細菌外,人體還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體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腸道菌群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穩定性,它對人類抵抗腸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極其重要的。維持其穩定性是臨床治療的重點。《中國醫學論壇報·全科醫學周刊》聚焦“腸道裏的微生態”,並製作專題,以饗讀者。

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

酸奶、泡菜、腐乳、乳酸菌飲料、部分幫助消化的藥物……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食品、藥物中都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都是基於微生態學理論研製的產品。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微生物,離不開由無數微生物組成的微生態係統。 [詳細]

解讀腸道微生態與肝髒疾病

肝髒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體腸道微生態係統的變化密切相關。在肝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 腸源性內毒素血症具有重要作用,而腸源性內毒素主要來源於腸道菌群的失衡。因此, 通過調整腸道菌群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症狀,預防肝硬化並發症的發生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詳細]

微生態製劑知多少

微生態製劑也稱為微生態調節劑,是根據微生態學原理,利用機體內正常菌群成員,或對其有促進作用的其他無害微生物等物質製備而成的。微生態製劑在宿主體內具有調整、恢複微生態平衡的作用,能幫助宿主保持正常的生理、免疫功能,達到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 [詳細]

通過益生菌根除幽門螺杆菌感染

來自中國台灣的Dr King及其同事檢測了乳酸杆菌抑製幽門螺杆菌感染的能力。研究人員對台灣健康誌願者的成人排泄物、嬰兒排泄物、乳汁及陰道拭子進行了收集,並從這些樣品中分離出益生菌菌株,且均對這些供商業化使用的菌株進行了拮抗幽門螺杆菌的篩檢。 [詳細]

腸道微生態與消化係腫瘤

人類腸道含有大量微生物群落,與宿主形成共生關係,以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益生菌是指對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有益,可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狀態的微生物。近年來,益生菌對腫瘤發生的抑製作用已引起科學界的關注。業已發現,益生菌能誘導人胃癌細胞株HGT-1細胞的凋亡。益生菌通過影響金屬蛋白酶9活性和緊密連接蛋白(ZO)-1,從而抑製結腸癌細胞侵襲,提高結腸癌細胞對5-氟尿嘧啶誘導細胞凋亡的敏感性,改善結腸癌患者術後功能的恢複和生活質量;還可增強抗氧化能力、抑製癌基因表達,從而減少黃曲黴素B1誘發肝癌癌前病變的發生。 [詳細]

腸道微生態與肝髒疾病

目前國內外研究表明,肝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體微生態的變化密切相關。其中,腸道微生態與肝髒在解剖結構及功能方麵,都有著密切的聯係。正常時,肝髒可清除來自腸道的各種毒素,還能清除腸源性細菌、真菌等。一旦肝髒功能受到嚴重損傷時,腸道微生態可顯著變化,進而腸道屏障功能受損,腸道細菌及其各種代謝產物大量移位進入腸外器官,過度激活機體免疫係統,引起異常免疫反應,導致肝細胞凋亡、壞死。這大大加快了慢性肝炎重症化、肝硬化並發上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和感染的進程。腸道微生態失衡對重症肝炎的發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臨床上應用微生態調節劑治療肝髒疾病已取得初步良好成果,並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詳細]

腸道微生態與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Hp)的治療是目前臨床麵臨的熱點問題。運用多種抗生素聯合質子泵抑製劑(PPI)治療Hp感染的治療方案,因細菌耐藥性的出現導致根除率逐漸降低,“PPI+克拉黴素+阿莫西林”方案,對Hp的根除率下降至50%~70%,且長期不合理應用抗生素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及胃腸道菌群失調等不良反應。 [詳細]
專題鏈接
主頁| 廣告條款 |法律顧問|聯係我們|版權聲明|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