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1肺癌領域大動作——肺腺癌分類新標準出爐

2011年伊始,國際肺癌領域的一個大動作,是國際肺癌研究學會、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學會(IASLC、ATS、ERS)聯手在《胸部腫瘤學雜誌》(J Thorac Oncol)上公布了關於肺腺癌的國際多學科分類新標準。 [詳細]
多學科視角

肺腺癌新分類——病理視角
在肺腺癌新分類標準中,有關病理學的內容有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改變:首次提出了分別適用於手術切除標本、小活檢及細胞學的分類方法;概念的更新變動較大,如不再使用細支氣管肺泡癌(BAC)和混合型腺癌的名稱,而代之以原位腺癌(AIS)和微浸潤腺癌(MIA)的命名;對浸潤性腺癌提倡全麵而詳細的組織學診斷模式等。 ..[詳細]
肺腺癌新分類——外科視角
正當我們仍在對2004年WHO肺癌病理分類津津樂道的時候,今年年初,新版肺腺癌分類出爐。停下匆匆步履,驚覺網絡時代的緊迫和無情更替:1967年,人們把肺腺癌分為支氣管源性和肺泡源性;1981年又出現了腺泡狀腺癌、乳頭狀腺癌、細支氣管肺泡癌(BAC)、實性腺癌4種基本分類;在1995年諾古基(Noguchi)發現肺腺癌6種預後不同的分型後,近年來,BAC成為肺癌研究領域的主角之一;而2004年肺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活化突變被發現,更使高突變率BAC腺癌混合亞型成為熱詞。下麵從外科角度對肺腺癌新分類標準進行解析。 ..[詳細]
肺腺癌新分類——內科視角
一直以來,肺癌的分類標準主要由病理學家主導製定,但對於肺癌中最常見的組織學亞型——腺癌,2004年修訂的分類標準僅簡單介紹了其相關的遺傳學內容,而在過去的6年中,肺癌研究的主要進展又都集中在腺癌這一亞型上。這些研究成果涉及臨床腫瘤學、分子生物學、病理學及影像學等多個領域,故僅基於病理學的肺腺癌分類方法已無法適應多學科參與的個體化治療模式。在此背景下,國際肺癌研究學會、美國胸科學會和歐洲呼吸學會(IASLC、ATS、ERS)聯合推出了肺腺癌的國際多學科分類新標準(以下簡稱新分類標準),這將對肺癌的臨床實踐及轉化性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詳細]
肺腺癌新分類——影像學視角
目前,已有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顯示,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肺腺癌可以選擇最佳個體化治療手段,但前提條件是治療前須對肺腺癌進行全麵的組織學分類,這也向影像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從影像學角度解讀肺腺癌的新分類。 ..[詳細]
肺腺癌新分類——分子生物學視角
在過去6年裏,隨著肺癌內科學、分子生物學和放射學知識的不斷積累,國際上已經認識到需要從多學科角度對肺腺癌重新分類,特別須考慮到外科、病理、腫瘤學、分子生物學和放射學特征的整合。本次肺腺癌新分類標準即是在上述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分類方法,本文就該分類中補充的分子生物學特征進行簡要解讀。 ..[詳細]
主頁| 廣告條款 |法律顧問|聯係我們|版權聲明|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