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大師對話 冠心病篇 在路上 夢想漸行漸近

縱觀冠脈介入治療的發展曆程,與10年前相比,對經皮冠脈介入(PCI)術後雙聯抗血小板藥物使用時間的推薦似乎又回到了原點。而霍勇教授並不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回歸,他將其稱之為一個高層次的循環。霍教授介紹道,以藥物洗脫支架(DES)為例,10年前,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對置入DES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時間的推薦為3~6個月。2006年公布的BASKET—LATE研究結果,引起了廣大學者對 DES支架內血栓的關注。該研究提示,由DES帶來的靶血管血運重建率(TVR)降低的益處可能逐漸被DES遲發晚期支架內血栓的風險增加所抵消。同年,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年會上公布的幾項臨床試驗結果,也對DES的臨床應用提出了挑戰。上述研究結果的公布如重磅炸彈一般,在令人震驚之餘,也引發了學界對延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時間的討論,甚至建議應終身應用。隨著人們認識不斷深入,加上技術的改進及他汀類等藥物的使用,人們逐漸發現支架內晚期血栓形成的風險亦並不似想象中般嚴重。因此,隨後2年的指南推薦PCI術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時間為1年。根據目前研究證據,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時間似還有再縮短的趨勢,在應用新一代DES的情況下,與1年相比,使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3個月的終點事件並無顯著差異。霍勇教授認為,上述研究雖然隨訪時間較短,尚待更長時間隨訪的結果,但雙聯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時間縮短已漸成趨勢。針對這一問題,Smith教授則認為,最安全地應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時間即為遵循指南製定的時間。美國最新指南推薦,無論置入裸金屬支架(BMS)還是DES,術後均須接受雙聯抗血小板治療1年。[詳細]

2012大師對話 析證據 理念逐步更新

Cohn教授介紹,國際上多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已證實,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在某些特定類型冠心病患者中有令人振奮的療效。而在許多其他類型患者中,如合並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有證據表明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的療效明顯優於PCI。當冠脈彌漫病變、同一分支多處狹窄時,如在狹窄處置入多個支架,必將損害支架遠端的心肌功能。因PCI術後保證支架遠端的左室收縮功能對患者的轉歸極其重要,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日後一旦須行CABG時橋血管吻合所需的空間。因此,在許多心髒中心,單一冠脈內可置入的支架數量正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製。在未來幾十年裏,根據患者和病灶特點將冠心病分型,並針對各種亞型評價和比較CABG和PCI的早期和遠期療效,為患者選擇最佳個體化治療方式、提供更豐富和詳實的循證醫學證據,仍將是研究熱點。胡盛壽教授談道,2012年公布了ASCERT研究隨訪4年的結果,提示對65歲以上、2支或3支冠脈病變、無急性心梗症狀的患者,CABG組死亡率顯著低於PCI組。FREEDOM研究亦證實,對糖尿病和進展期冠心病患者,CABG療效優於PCI。上述結果提示,CABG仍具有PCI不能完全替代的位置。同體外循環(on-pump)相比,非體外循環(off-pump)CABG的優點、風險和早中期結果仍無定論。2012年發布了2項隨機對照研究結果,CORONARY研究提示,on-pump和off-pump兩組術後30天全因死亡無顯著差異,off-pump組術後血製品使用率、圍術期出血再手術率、急性腎損傷和呼吸道並發症發生率顯著較少;術後早期重複血運重建率顯著升高。ROOBY研究提示,與on-pump相比,off-pump組術後有效血運重建率較低,術後1年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上述結果提示,off-pump在近期有優勢,但遠期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詳細]

2012大師對話 心力衰竭篇 有突破 亦有爭議

談到慢性心衰藥物治療領域進展,黃教授認為不得不提的藥物是伊伐布雷定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Greenberg教授表示認同。黃教授指出,2012年,伊伐布雷定這種新藥治療慢性心衰的療效獲得肯定,其主要依據為SHIFT及其分支研究。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在指南中推薦該藥用於已接受循證劑量有效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率仍≥70 次/分的患者,或不能耐受β受體阻滯劑者。Greenberg教授補充,伊伐布雷定降低心衰患者心率、改善射血分數降低心衰患者病程進展是毫無疑問的,對單用β受體阻滯劑不能有效控製心率或β受體阻滯劑其他效應(如降壓)限製其劑量滴定者,伊伐布雷定可作為一種補充用藥。關於醛固酮受體拮抗劑,Greenberg教授指出,相關研究顯示,在ACEI和β受體阻滯劑基礎上,其可作為射血分數降低心衰患者的一線用藥。黃教授亦提到,既往該類藥物隻適用於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Ⅲ~Ⅳ級者,根據EMPHASIS研究,其適應證擴大至NYHAⅡ級。RALES、EPHESUS和EMPHASIS研究提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對伴收縮功能異常的心衰患者有效,Greenberg教授希望上述研究結果可推動其在合適患者中更廣泛應用,並指出未來幾年或許可自TOPCAT研究結果了解這類藥物在射血分數保留心衰患者中是否安全有效。黃教授補充,對上述藥物的認識使得慢性心衰治療流程因此改變:先以利尿劑消除液體瀦留,繼而應用可改善預後的藥物(主要為ACEI和β受體阻滯劑)並以滴定方法使其達目標劑量或最大耐受劑量;效果仍不滿意時,首先推薦加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而既往則是較平衡地推薦地高辛(適用NYHAⅡ級)、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適用NYHAⅢ~Ⅳ級)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適用NYHAⅡ~Ⅳ級)。[詳細]

2012 大師對話 心律失常篇 “律”動2012

CONFIRM試驗首次證實心房顫動(房顫)維持可能與局灶激動或房顫轉子(FIRM)有關,對房顫患者,針對FIRM的消融聯合傳統消融可獲得較單純傳統消融更高的成功率,其意義得到兩位教授肯定。Day教授認為其帶動了識別和標測房顫轉子和驅動子的其他技術設計。張教授同意並補充,其對提高經導管消融治療房顫、尤其是持續性房顫的成功率意義重大,在研究治療目標的同時對機製的探尋也更深入。治療:用藥仍在權衡,技術不斷創新。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在房顫處理指南中已將導管消融作為一線治療。張教授指出,就我國而言,藥物仍是房顫主要治療手段;對陣發性房顫,在國內領先中心由經驗豐富術者行導管消融可作為一線治療。華法林是目前預防房顫腦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首選,但其局限性限製了臨床應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無須監測,可更有效減少出血,但價格貴、無監測指標和有效拮抗劑,在我國能否取代華法林還待驗證。房顫節律與頻率控製也頻遭探討。Day教授提起,《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報告,在房顫患者中,節律控製策略與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發生率低相關,該獲益在卒中中危或高危患者中尤其顯著。張教授評價,房顫最終一定是以恢複竇性心律為理想目標,隻有如此才能達到恢複心功能和預防卒中目的。雖然AFFIRM研究曾顯示房顫節律控製和室律的遠期影響相同,建議不必過分強調節律控製,但其在研究人群和節律控製方法方麵存在局限性。隨著治療手段改進,節律控製應成為最重要目標。[詳細]

經皮瓣膜介入治療篇 瑕不掩瑜 未來可期

據葛均波教授介紹,自2010年PARTNER研究結果公布以來,TAVI引起了國際心血管同行的高度關注,TAVI也取得突破性的發展。截至目前,全球已實施6萬多例TAVI手術。國內至今已有數家醫院累計開展近40例TAVI手術,積累了一定經驗。2012年,TAVI相關研究取得較大進展。FRANCE -2及PARTNER-A研究2年隨訪結果為TAVI提供了更多證據,再次證實TAVI在高危主動脈瓣狹窄(AS)患者中的療效,而呂迪格·朗格(Ruediger Lange)等在低危患者中的研究則為在低危患者中實施TAVI帶來希望。基於目前令人鼓舞的研究證據,2012美國多學會TAVI專家共識及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心髒瓣膜病管理指南對TAVI治療作出了建議。美國多學會TAVI專家共識建議對符合以下條件的患者行TAVI:重度症狀性、三葉性鈣化性主動脈瓣狹窄(CAS),解剖適合TAVI,預期壽命>12個月,外科手術禁忌;對於外科手術高危[PARTNER研究標準:美國胸外科醫師學會(STS)評分≥8分]且解剖適合的患者,TAVI可作為外科手術之外的另一種合理選擇。ESC心髒瓣膜病管理指南提出,重度症狀性CAS、“心髒團隊”認為不適合外科手術、預期壽命>12個月、預計TAVI術後生活質量可以改善的患者為TAVI的Ⅰ類適應證(B級證據),而適合外科手術的高危、重度症狀性AS,但“心髒團隊”根據患者的個體危險分層及解剖合適性傾向於實施TAVI術的患者為TAVI的Ⅱa類適應證(B級證據)。[詳細]

高血壓篇 2012,我們的收獲與思考

2012年5月以來,歐洲7國及ESH陸續出台立場聲明,總結現有經驗,指明研究方向,規範經皮導管射頻消融去腎交感神經術(RDN)健康開展。我國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等也就RDN在中國應用的可能性做了初步嚐試與研究。6月19日,《中國醫學論壇報》邀請高血壓、心髒介入、腎病領域多位權威專家,就“RDN在中國的知與行”展開研討。適應證是討論焦點之一,專家認為,隻有經有資質專科醫生判定的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才可考慮作為RDN適用人群,並強調須認真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和影響降壓藥療效的因素。HTN-3研究(計劃納入530例患者、采用動態血壓監測、對照組接受假手術)目前正在進行。談到RDN,Mancia教授首先對其治療難治性高血壓的廣闊前景予以肯定。關於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 Zanchetti教授指出,不僅是因為有相當多患者血壓很難降至靶目標,而且還涉及病理生理機製。但三位教授一致認為,RDN目前仍需更多研究證據支持。至於具體需在哪些方麵開展研究,三位教授發表了各自觀點。Mancia教授認為以下數據是必需的。首先,鑒於會對腎動脈造成一定損傷,須獲得長期療效和安全性數據。其次,目前關於去神經降低動態血壓有效性的證據有限,仍需更多相關數據。再次,應闡明去神經後為什麼患者需服用的藥物仍與之前類似。最後,近期研究顯示多藥治療可能標誌著心血管風險不可逆,那麼對難治性高血壓患者,降壓是否可減少心血管事件,血壓須降至多少才會減少,均須證實,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
Zanchetti教授提到,雖然Symplicity-1和Symplicity-2研究提供了支持性數據,但仍需基於動態血壓監測的安慰劑對照研究,以明確入選患者確實為難治性高血壓,並在降壓效果中排除“白大衣”因素幹擾。究結果能回答目前的一些質疑。[詳細]
主頁 | 廣告條款 | 法律顧問 | 聯係我們 | 版權聲明 | 關於我們 | 誠聘英才 |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