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冠心病越來越“流行”
圖片

30年,越來越“流行”的冠心病

冠心病在2010年造成的全球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達到1.3億,其順位由1990年第4位上升至第1位。

同期,我國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和城鎮化,人口快速老齡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快速轉變,人群中心血管危險因素水平持續升高,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攀升,已成為我國人群主要死因,帶來了很大的醫療、經濟和社會負擔。有效預防和控製危險因素是冠心病防治的關鍵。

政府、社會、企業、家庭與個人都應重視生態文明、環境健康,推進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區建設;切實推進控煙和限鹽工作;加強居民可及的公益性體育設施和場地建設;加強政府領導人、醫生和教師群體健康生活方式的示範和帶頭作用。

唯有如此,我們方能期待遏製我國冠心病的快速上升勢頭,增進全民健康。

30年來,盡管我國冠心病臨床治療水平不斷提高,但人群中各種重要危險因素水平均呈持續上升趨勢。
近年來我國大氣汙染日趨嚴重,霧霾天數增加,細顆粒物(PM2.5)濃度之高令人擔憂,可能成為我國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又一重要危險因素。

僅考慮人口增長和人口老齡化因素,我國2000-2009年、2010-2019年和2020-2029年冠心病死亡例數分別為523萬、667萬和858萬,上升趨勢明顯。 [詳細]
憶往昔,中國冠脈介入治療起步艱難

高潤霖院士談國內冠脈介入起步 那個舉步維艱的年代

談起冠心病治療領域近30年來的發展,介入治療的誕生與普及無疑是一個革命性的飛躍,這一救命性的技術已為無數人帶來了生的希望。那麼,介入技術是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的?借《中國醫學論壇報》創辦30年之機,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重要奠基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高潤霖院士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帶我們一同回憶起了那個年代……

1985年,鄭笑蓮和賈國良教授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實施了國內首例經皮冠脈腔內成形術(PTCA)。當時(1985-1986年間),我正在美國學習。回國時,我從國外帶回很多器械(各種導管、導絲等),大多都是他們打開沒用上,或用過之後保存較完整、經過嚴格消毒的,這些器械在當時國內還沒有。

那時候的冠心病患者都覺得吃藥就行了,一聽要介入治療須承擔一定風險,都不接受。我回國後兩個月(1986年10月底),才找到一位願意接受治療患者,我們醫院才完成了第1例PTCA。這個病例我記得非常清楚,那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患者,名字我還記得。他以往有過心肌梗死,最近又心絞痛發作,造影提示前降支70%局限性狹窄,患者有介入治療指征,前降支又是比較容易操作的部位,但我們也是動員了好長時間他才同意。手術過程非常順利,治療效果也很好。當時(願意做介入的)患者非常難找,之後又過了好長時間,我們才開展了第2例。

在最開始做(介入)的時候我們心裏也是非常緊張的,由於患者很難找,所以壓力特別大。一方麵技術上我們經驗還不多,在國外學習時也隻能協助完成部分工作。再加上球囊擴張的時候本身就有3%~6%的機會發生急性閉塞,當時還沒有血管內支架,患者必須進行急診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冠脈急性閉塞多發生在術後24小時內,如來不及再次球囊擴張或行CABG的話可能造成死亡。當時我每次做完PTCA後都是提心吊膽的,晚上回家後特別怕電話鈴響,鈴一響就心跳加速,就怕是患者有事。 [詳細]
圖片
話發展,中國冠脈介入治療30年足跡
圖片

霍勇教授談國內冠脈介入之發展 30年奮鬥,我們無愧於曆史

在過去30年間,冠心病介入治療完成了由萌芽到成熟的蛻變。在這期間我國冠脈介入事業的發展留下了怎樣的曆史軌跡?本報記者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進行了專訪,霍教授為我們講述了介入從業者們見證並參與的曆史,和他們即將創造的未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冠心病介入治療目前正處於平台期,平靜之中可能孕育著一個大的變革。其標誌是,我們能明確地判斷哪一例患者、哪一處病變應接受介入治療,並有成熟的相關技術,從最開始進行介入治療時就能預測到患者的預後。”

介入治療在國內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在第二階段,在1994、95年後的10年間,冠脈介入治療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在這一過程中相關技術趨於成熟,器械的使用更方便、安全、有效,再加上支架的使用,使介入相關並發症大大減少。而對於我國來講,不可忽略的就是一大批從國外學習回來(包括我在內)的年輕專家加入。1995年之後的幾年,國內進入介入治療的黃金時期,我們在國內各地到處幫忙。之後國內每年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例數的增加都非常顯著。在這迅速發展的10年間,國內能夠實施PCI的醫院已經由最早的幾家、幾十家發展到幾百家,有了10-20倍的增長,介入治療冠心病領域蓬勃發展起來。 [詳細]
看未來,中國冠脈介入比肩國際領先水平

葛均波院士談國內冠脈介入之探索 一路走一路試

1977年9月,瑞士學者格林特茨格(Gruentzig)完成了世界首例經皮冠脈腔內成形術(PTCA),這在醫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開創了介入心髒病學的新紀元。盡管我國冠心病介入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此間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有它特殊、且影響深遠的意義。過去30年間,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一直緊隨國際最新發展趨勢,在介入新技術、新器械的推廣應用方麵不斷進行嚐試,已基本與國際領先水平接軌。

1989年,加拿大醫生康波(Campeau)首先報告了穿刺橈動脈行冠脈造影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1992-1993年,荷蘭醫生基門內捷(Kiemeneij)等先後報告了經橈動脈途徑(TRI)經皮球囊冠脈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進入了新的時代。

國內TRI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十分迅速。1996年,筆者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TRI。2000年,筆者在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實施了國內首例門診經橈動脈冠脈造影術,患者無需住院。與經股動脈相比,TRI優勢更突出,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圍手術期出血、減少醫療費用,並可改善患者的舒適度。自2007年起,TRI已成為國內PCI的主要入路。

近20多年來,TRI的適應證不斷拓展,從最初簡單的冠脈造影術到簡單病變的支架置入術,再到目前的無保護左主幹病變、分叉病變、嚴重鈣化扭曲病變、慢性閉塞病變、老年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可經橈動脈途徑完成介入治療。

雖然TRI冠脈介入治療有著諸多的優勢,可明顯提高臨床獲益,但仍有10%-20%的患者由於橈動脈本身解剖異常、血管痙攣等因素無法采用TRI。與橈動脈相比,尺動脈雖解剖位置較深,但具有相似的血管內徑,具備前臂動脈入路備選血管的基本條件。 [詳細]
圖片
成就和挑戰並存,冠心病外科回眸
圖片
圖片

冠心病外科的風雨曆程

冠心病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性障礙或心髒器質性病變,為最常見的一類心髒疾病。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和人口結構老齡化,冠心病患病率也逐年攀升。

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冠心病患病率約為7.7‰,較2003年的4.6‰有很大幅度的上升;同時,冠心病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自2002年到2009年,我國城市與農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均呈現出大幅增高的趨勢(根據《2011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數據)。

在我國,心髒疾病已成為僅次於惡性腫瘤的第二大健康殺手,據《2011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在所有心髒疾病中,冠心病的死亡專率高居榜首。

因此,對冠心病的防治刻不容緩,控製與治療冠心病已成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詳細]
主頁| 廣告條款 |法律顧問|聯係我們|版權聲明|關於我們| 誠聘英才|
copyright©中國醫學論壇報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040853號
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審核同意書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